我所知道的莞藏普洱
發布時間:2024-09-09 點擊:59
在東莞藏茶有一條基本的公式:
合理的濕度+合適的溫度+足夠的空間-光線=好茶。
20世紀90年代初期,伴隨著大量臺資企業到東莞投資,臺灣人喜歡喝普洱茶,收藏普洱茶的風氣也傳到了東莞,拉開了全國收藏普洱茶的序幕。
九十年代初至2000年,藏茶的量其實很小,很多人藏茶只是對普洱茶的滋味及后陳化產生了興趣,僅限于個人愛好。而藏茶作為一種目的明確的投資行為,應該從2000年算起。
2004年后東莞收藏風氣日盛,當時普洱茶緊隨房地產和股票市場,從2006年初一路猛漲,直至2007年夏末,普洱茶市場崩盤。但是,從2008年起,東莞的收藏者和經營者開始更理性地對待普洱茶投資,普洱茶并沒有淡出人們的視線,反而,有些先知先覺的茶商,從2008年開始重視品質,進行品牌化運營,普洱市場在看似蕭條的表面,孕育著更大的生機。
在2000年至2010年12個年頭,產自云南的普洱茶,超過50%都由東莞藏家投資收藏,按保守估計,應不低于30萬噸。并且,在東莞已形成了一個相對專業的茶商圈,對原料、制成、倉儲三部分都相對專業,東莞的專業商圈和東莞儲存的普洱茶一起全面地影響著的整個普洱茶市場。
專業買茶,科學存茶
2000年后,普洱茶是作為一種新的茶品被人們認識的,“越陳越香”,“可以喝的古董”牽動著人們的神經,至于買茶,早期以為冠以普洱茶之名就好,因此,品質差的、烘青工藝的茶也大量流入藏家手中,這也造成早期藏家手中產品良莠不齊。
隨著行業的發展及藏家的成熟,目前在東莞已形成了要買對茶的自覺認識,簡單的概念宣傳及價格炒作,已不被市場所接受,高品質、有信譽的品牌在東莞已成為市場新的追捧對象。例如福今、歲月知味、陳升號、瀾滄古茶等品牌已漸成為高端品牌的代表。
東莞藏家都很注重原料的品質,是否用曬青工藝,低溫干燥來制茶的。用曬青工藝制成的茶品后陳化肯定比烘青的要好,口感也更佳。應該說,買好茶是藏好茶的首要條件。在東莞藏家有一條基本的公式:合理的濕度+合適的溫度+足夠的空間-光線=好茶。
目前市場上關于“東莞倉”的討論很多,筆者認為,中國南方非常適合存儲普洱茶,因為普洱的后陳化是需要一定的溫濕環境的,并非越干燥越好。存茶的溫度最好保證在30℃—35℃,太低了氧化的速度會變慢,濕度最好保持在75%左右,太干了不利于酶促發酵。梅雨天的時候是必須注意防潮的,否則的話有霉變的可能。
如果是大倉茶,在梅雨天只要緊閉門窗,室內的濕度一般都不會超過80%,如果家庭和小倉存茶的話,就需要密封或借助抽濕設備。市場上現在有的打著南方自然倉而帶有倉味的茶,實際上可能要么是入倉茶退倉后,給茶找個非入倉的名號,要么是沒注意防潮,產生了一定程度的霉變。
流通不暢與周期問題
東莞藏茶群體數以萬計,私人藏茶達數千噸也不是個別,幾百噸計的極為普遍,不少藏家倉儲面積幾千方至上萬方,經營普洱茶的茶莊達幾千家。隨著市場更理性地看待普洱投資及原有存量消化緩慢,目前市場也出現了流通不暢的憂慮。
筆者認為,這里面涉及了三方面問題:
1、對普洱茶的投資,應該先完成后陳化,變成消費品。優質的普洱茶一般要十年才能走完這一過程,東莞大量的普洱茶是2004年以后的產品,陳化不完全,必須耐心走完這一過程。
2、由于早期藏茶者不專業,所藏的有些產品原料不好,部分不是用曬青工藝制成的,對這類品質較低的茶品,有的真的很難實現預期的投資報甚至不能陳化為老茶,這是一個行業在成熟中所必須付出的代價。
3、對于經營者,必須明白現在東莞的存量已較大,而東莞本地的消費市場太小,東莞的藏茶必須流入更大的市場才能賣老存新。形成良好的投資循環。當然東莞有規模的藏茶始于2004年,還不夠十年,賣老存新的循環還沒真正形成。所以,如果用一場比賽來形容的話,我們還處在上半場。
上半場藏茶,下半場通路
預計到2015年,東莞藏茶家手中的陳茶就可以源源不斷的供應給消費市場,屆時,普洱市場將迎來新的競爭態勢。
十年以上的具有品飲價值的普洱茶稀缺程度逐年降低。而東莞作為老茶生產基地,在普洱茶界的影響將愈加重要。存量茶的銷售也給東莞藏家帶來新的課題,現在東莞有些藏家手中的茶有市場價值,但藏家并沒有兌現相應價值的能力和通路。東莞茶商和藏家必須有足夠的投入和相應的布局,才能引領東莞藏茶,繼續往前。
離開東莞我們去哪里找陳年老茶?
東莞作為中國收藏普洱茶最早最集中的地方,在實現批量普洱茶陳化,產品從投資市場進入消費市場,促進行業持續發展的角度來說,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
未來十年市場超過50%的老茶將出自東莞。東莞在收藏倉儲普洱茶方面的商業探索超過了原產地,“東莞倉”特別是“大倉”存放出來的普洱茶將會是市場的主流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