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家塢艱辛曲折的種茶路
發布時間:2024-09-07 點擊:63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茶吃茶。茶農張靈是杭州梅家塢人,她說,這個村的人世世代代都是以種茶、炒茶和賣茶為生。而她也是從父親那一輩開始,經營茶場就成了家里的主要產業。
“天公作美,今年的氣候看起來不錯,新茶量很多,好像現在全村都充滿收獲的喜悅?!蔽萃?,經過了清明的忙碌,采茶工們還在茶地里進行最后的采摘工作,他們頭戴斗笠,花布行頭,星星點點地散落于茶園;屋內,張靈正與母親一起,耐心為剛下單訂貨的客戶剝茶。
采春茶的時節,屋內屋外,形成了這番景色。而整個梅家塢,總共500多戶人家,2000多畝茶地,它為我們展現的正是江南春色中最為醉人的一幕。4月16日,《市場導報》記者來到張靈家的“及時雨”茶場,探尋行走于草木間的歡樂與憂愁。
一年之計在于春
4月16日,經過前夜里的一場大雨沖刷,整個村子清新翠綠,剔透的雨滴滋潤著每一個新芽。此刻,16位采茶女工正乘上大巴車,從張靈家的茶園回到自己的江西老家中。從這天開始,張靈家采春茶的工作暫時告一段落。而就在前幾天,張靈一家還為采茶和炒茶忙個不停。
“采茶工們每天都要在早上6點鐘左右就出發去茶園采茶,晚上大約6點鐘回到家里,每天工作11小時。”張靈的丈夫炒茶、賣茶兩頭顧,因此采茶工的生活起居自然落到了她肩上:“斗笠、雨衣舊了,要換成新的;還有拖鞋、毛巾、牙刷、洗衣粉等生活用品,樣樣都不能少。最重要的是做飯,每個人都要保證吃飽了才有力氣干活。”
實際上,春節過后,茶農們就開始忙碌了?!斑^完年就得清洗、翻新舊機器,采買采茶用具?!睆堨`總說,這段時間是茶農們最“心力交瘁”的時刻,“高山怕雪,平地怕霜。茶農們總擔心會有倒春寒,剛長出的小芽一夜間就會全軍覆滅,所以我們也總戰戰兢兢過3月。”
冬天氣候干燥,地里干了就得用水管引著山上水塘里的水,再一畝一畝地灌溉。茶園面積很大,所以春節的時候就得聯系好采茶工?!斑^年都要給她們打電話拜拜年,約好春茶開采了要來我們茶場。”張靈說,采茶時,大家是雇傭關系,但她總會捎一些茶葉送給采茶工;閑暇時,大家都是朋友,不僅一起吃飯聊天,還互相琢磨怎樣泡茶最好喝。她們雖然忙碌,但仍樂此不疲。
“今年氣溫穩定,收成好,普通農戶家里都能收到三四百斤,家家戶戶都樂得不得了?!鼻皫滋?,張靈一家還忙得連吃飯都沒有時間,有時候炒茶葉要到半夜兩點的樣子,現在采茶過程差不多結束了,突然閑下來讓她有點不習慣?!拔铱匆娬麄€村子的人都跟我一樣累并快樂著,所以特別滿足。”張靈一邊剝著茶葉一邊說。
艱辛曲折的種茶路
張靈是當地人,因此她是看著梅家塢龍井茶與自己一路成長起來的。
前幾年,機械生產還沒有普及,每到春茶開采時刻,茶農們就開始不分晝夜地忙碌起來:“摘下的新茶經過四五個小時的攤開晾放后,就要進行篩選、殺青。”
所謂“殺青”,是處理龍井茶的初道工序,主要是經過高溫處理抑制發酵,使茶葉保持固有的綠色,同時減少葉中水分,便于進一步加工。但這對于當時全部依靠手工制茶的梅家塢茶農來說,是最辛苦的時候。用張靈的話說,那時的自己就像一個機器人,早就不知白天黑夜,每分每秒都要面對鍋子炒茶。
“剛采下的茶葉如果來不及殺青,不多久就會變紅,那時候都是全家一刻不停地加工,但人力終歸有限?!睆堨`說,當丈夫與自己輪番上陣熬過一個通宵,總要累得睜不開眼,但天亮后,一筐筐新鮮的茶葉又不斷被送回,為了多賺錢,他們當起了殺青“機器人”。和整個村子的人一樣,他們24小時時刻不停,因為只有以這樣的速度,才能勉強跟上春雨后茶葉生長的腳步。
相較于幾年前,有了機械殺青后,茶農們的制茶生活有了很大變化。雖然每年四月天依舊忙碌,但至少不用再每個日夜持續工作。
然而,茶農們基本還是靠天吃飯,去年入夏以來的持續高溫,也讓整個村子的農戶都慌了神?!澳菚r每天都是40度的高溫。為了不影響第二年的茶量,我們自己鋪澆地管灌溉,一些位置比較偏的角落水過不去,我們就人工挑水澆樹?!睘楸苊獠铇浔粻C傷,茶農們必須在夜晚出動,常要忙到凌晨才匆匆趕回家。
“好在最后來了一場及時雨,如同我們的店名‘及時雨’一樣,幸運地保佑茶地的旱情不再加重。”秋天,張靈家的茶場重新發芽,加之冬季的合理管理,今春早已恢復元氣,醞釀著收獲的滿滿幸福。
以茶會友的大家庭
在梅家塢大大小小的茶農家里,有著無數大大小小的茶鋪,他們經營著跟村子有關的一切玩意兒,茶葉茶壺,甚至是土雞農家菜。然而無論是此刻正在炒茶的大師,還是沿路開農家樂的茶農,又或者是店鋪里賣茶的大姐,都不如張靈與我們來得“親近”。
有人說,與茶農交往根本不必設防。你睡的,一定是他家最好的床鋪。你吃的,一定是他家平時舍不得吃的美味。你喝的,一定是他家自釀的糧食酒,還有珍藏多年的龍井茶。因為他們不僅是愛茶之人,還一直堅信茶迎八方客的道理。而張靈,正是這樣的人。
在成為一個全職茶農之前,張靈只是一位茶葉博物館講解員。因為家庭環境影響,她與所有愛喝茶的人一樣,她慢慢接觸、嘗試并認識了各式各樣的茶葉,了解中國茶文化、探索龍井的茶故事也逐漸成張靈平日里的最大愛好。
“我做茶博講解員時,接待過許多文化名人和茶葉愛好者,平時最后都因相同愛好成為了朋友。他們不僅每年光顧我的茶葉鋪,還經常在網上品評茶葉,交流經驗心得?!睆堨`回憶說,這樣的圈子讓她的生活變得充實滿足。
隨著張靈成家有了孩子,經過一番考慮,她放棄了講解員的工作,自得其樂地全身心做起茶葉生意。
張靈的家不在主干沿線,必須走岔路轉兩個彎才到。所以她不像有些茶老板只想著低買高賣、賺錢回本,她把家中客廳裝修成古色古香的風格,墻上更刻出了描繪“吃茶”的簡短詩句。“我喜歡在家中擺上一壺茶,讓來往的客人能坐下來一同喝喝茶、談談天,分享幾句品茶的味道與玩茶的樂趣?!?br>梅家塢沿路開農家樂的茶鋪很多,而像張靈這樣地理位置不占優勢的農戶更需要親朋好友與老客戶的推薦?!拔颐孔鲆还P生意自是開心,如果能結交上愛茶人會更讓人高興?!睆堨`說,茶鋪生意并不像采茶那樣快進快出。而她提供一個小場所,與老友一同品茶分享,也是件有意思的事。
梅家塢與龍井,交匯的感情
看著一邊剝茶葉,一邊與記者悠哉閑聊的張靈,仿佛能讓人感受到她骨子里散發出如好茶一般的內涵和韻味。無疑,對于愛茶之人來說,她的生活能帶給大家了解茶、認識茶、購買茶的絕佳樂趣。也正是這樣一個個尋常的梅家塢茶農,組成了這一最貼近百姓的茶園。
說起龍井,張靈與全村人一樣,都對茶有著濃厚的感情。
“在浙江一帶流行的采茶舞曲,這里的家家戶戶幾乎都能哼上幾句,就像是茶謠一樣,幫著我們述說生活與情感?!睆堨`說,梅家塢正是采茶舞的發源地,當年作曲人周大風為了寫好這首歌,在這住了整整兩年。后來經過總理改詞,使得“插秧插得喜洋洋,采茶采得心花放”紅遍了整個中國。
“你看茶園里,很多上了年紀的茶農,黝黑的臉上總是掛著樸實的笑容,而他們在茶場里忙活的勁頭,一點兒都不輸給年輕人。這就是采茶人的生活,富有江南的獨特風味,或許周總理當年正是體驗過茶園生活,才能讓歌詞改得真實貼切,美麗動人?!?br>張靈的小兒子今年還不到5歲,對于成長在茶鄉的孩子來說,他們的生活是與茶一起度過的?!八F在儼然變成了小茶農,沒事兒就喜歡在茶地里挖土、摘茶,看著大人們炒茶,他也要一顯身手,說要幫家人干活?!?br>或許是從小耳濡目染,村里每戶人家的孩子小小就練就一身制茶本事:“我們這兒,四五歲的小孩都能采茶了,上初中的,基本上都會炒茶?!睆堨`說完會心一笑。
看著一邊剝茶葉,一邊與記者悠哉閑聊的張靈,仿佛能讓人感受到她骨子里散發出如好茶一般的內涵和韻味。無疑,對于愛茶之人來說,她的生活能帶給大家了解茶、認識茶、購買茶的絕佳樂趣。也正是這樣一個個尋常的梅家塢茶農,組成了這一最貼近百姓的茶園。
離開梅家塢,路邊的茶地里依然有零星采茶工的身影。我想,或許只有真正體驗了茶農生活,才能知道他們與龍井血肉交匯的感情。因為有茶,他們的生活不再單調,這些被暗暗的香、淡淡的甜充盈著的生命,正迎著陽光與春風,綻放出勤勞樸實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