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書大全茶葉功效解說
發布時間:2024-09-07 點擊:69
茶葉到底有多大功效呢?你了解嗎?也許你對茶葉的功效還有疑問,那我們就看看下面這些醫書里記載的:
1、《本草圖經》:舊不著所出州郡,今閩、浙、荊、江湖、淮南山中皆有之。今通謂之茶,茶、
茶聲近。故呼之。春中始生嫩葉,蒸焙去苦水,末之乃可飲,與古所食殊不同也。
2、《茶經》曰:茶者,南方佳木,自一尺、二尺、至數十尺,其巴川峽山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
之,木如瓜蘆,葉如桅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拼桐,蒂如丁香,根如胡桃。茶性極冷,惟雅州蒙
山出者溫而主痰。
3、《綱目》:茶有野生、種生,種者用子。其子大如指頂。正圓黑色,其仁入口,初甘后苦,最
戟人喉,而閩人以榨油食用,二月下種,一次須百顆乃生一株,蓋空殼者多故也。畏水與日,最
宜坡地蔭處。清明前采者上,谷雨前者次之,此后者皆茗爾。
4、《綱目拾遺》:雨前茶產杭之龍井者佳,蓮心第一,旗槍次之,于谷雨前采撮成茗,故名。三
年外陳者入藥,新者有火氣。凡茶皆能降火,清頭目。其陳年者曰臘茶,以其經冬過臘,故以命
名。佐劉寄奴治便血最效。產徽者曰松蘿,長于化食;產浙紹者曰日鑄,專于清火;產閩者曰建
茶,專于辟瘴;產六合者曰苦丁,專于止痢;產滇南者曰普洱茶,則兼消食辟瘴、止痢之功。
5、《湯液本草》:茗,苦茶、臘茶是也。治陰證湯藥內用此去格拒之寒,及治伏陽,大意相似。
茶苦,《經》云:苦以泄之。其體下行,所以能清頭目。楊士瀛:姜、茶治痢,姜助陽,茶助陰
,并能消暑解酒食毒。且一寒一熱,調平陰陽,不問赤白冷熱,用之皆良。
6、《綱目》:茶苦而寒,陰中之陰,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為百病,火降則上清矣。然火有
五火,有虛實,若少壯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與茶相宜。溫飲則火因寒氣而下
降,熱飲則茶借火氣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此茶之功也。若虛寒及血弱之人,飲之既久,則
脾胃惡寒,元氣暗損,土不制水,精血潛虛,成痰飲,成痞脹,成痿痹,成黃瘦,成嘔逆,成洞
瀉,成腹痛,成疝瘕,種種內傷,此茶之害也。蘇軾《茶說》云,除煩去膩,世故不可無茶,然
暗中損人不少,空心飲茶入鹽,直入腎經,且冷脾胃,乃引賊入室也。惟飲食后濃茶漱口,既去
煩膩而脾胃不知,且苦能堅齒消蠢,深得飲茶之妙,古人呼為酪奴,亦賤之也。又濃茶能令人吐
,乃酸苦涌泄為陰之義,非其性能升也。
7、《本草經疏》:茗,《本經》味甘,氣微寒,無毒,藏器言苦,然亦有不苦者。太陰為清肅之
臟,喜涼而惡熱,熱則生痰而津液竭,故作渴也;瘺瘡者,大腸積熱也;小便不利者,小腸熱結
也;甘寒入心、肺而除熱,則津液生,痰熱解,臟氣既清,腑病不求其止而止矣,令人少睡者,
蓋心藏神,神昏則多睡,清心經之熱,則神常自惺寂,故不寐也。下氣消食者,苦能下泄,故氣
下火降,而兼滌除腸胃,則食自消矣。凡茶之種類極多,方宜大異,要皆以味甘不澀,氣芬如蘭
,摘于夏前者為良。夫茶能滌腸胃一切垢膩,寧非木中清貴之品哉?昔人多以苦寒不利脾胃,及
多食發黃消瘦之說,此皆語其粗惡苦澀,品類最下者言之耳。
8、《本經逢原》:茗乃茶之粗者,味苦而寒,最能降火消痰,開郁利氣,下行之功最速,故《
本經》主瘺瘡,利小便,去痰熱之患,然過飲令人少寐,以其氣清也。消食止渴,無出其右,兼
香鼓、蔥白、生姜,治時疫氣發熱頭痛。凡茶皆能降火,清頭目。其陳年者曰臘茶,以其經冬過
臘,故以命名。佐劉寄奴治便血最效。產徽者曰松蘿,長于化食;產浙紹者曰日鑄,專于清火;
產閩者曰建茶,專于辟瘴;產六合者曰苦丁,專于止痢;產滇南者曰普洱茶,則兼消食辟瘴、止
痢之功,蒙山者世所罕有,近世采石苔代充,誤人殊甚。其余雜茶,皆苦寒伐胃,胃虛血弱之人
,有嗜茶成癖者,久而傷精,血不華,色黃瘁痿弱,嘔逆洞泄,種種皆傷茶之害,而侵晨啜茗,
每傷腎氣。酒后嗜茶,多成茶癖。又新茶飲之。令人聲音不清,以其能郁遏火邪也。至于精氣寒
滑,觸之易泄者勿食,宜以沙菀蒺藜點湯代之。
9、《隨息居飲食譜》:茶以春采色青,炒焙得法,收藏不泄氣者良。色紅者,已經蒸庵,失其
清滌之性,不能解渴,易成停飲也。
10、《本草經集注》:(主)好眠。
11、《千金·食治》:令人有力,悅志。
12、《唐本草》:主瘺瘡,利小便,去淡(痰)熱渴。主下氣,消宿食。
13、《食療本草》:利大腸,去熱,解痰。
14、《本草拾遺》:破熱氣,除瘴氣。
15、《本草別說》:治傷暑,合醋治泄瀉甚效。
16、張潔古:清頭目。
17、《湯液本草》:治中風昏憤,多睡不醒。
18、《日用本草》:除煩止渴,解膩清神。炒煎飲,治熱毒赤白痢;同芎藭、蔥白煎飲,止頭痛
。
19、《綱目》:濃煎,吐風熱痰涎。
20、《本草通玄》:解炙煿毒、酒毒。
21、《隨息居飲食譜》:清心神,涼肝膽,滌熱,肅肺胃。
看了以上的醫書記載,也許還是會有疑問,因為功效之多,但要據自身體質而飲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