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普茶”制作工藝解讀
發布時間:2024-09-05 點擊:93
筆者按語:最近,茶葉行業市場中有一顆“球”很火,很多茶葉店都會出售賣這顆“球”,甚至出現“一球難尋”的局面。短短時間內,這顆“球”由地方蔓延全國,也從籍籍無名,逐步走進大眾,被消費者熟知并開始熱捧。究竟這顆“球”為何物?為什么會突然間如此之火?這顆“球”究竟有什么魔力?近日,筆者帶著這些疑惑專訪了梵益茶創始人祝永國、陳皮村山東總經銷劉芝凱,一起來揭秘這棵神秘的“柑普球”。
神秘起源:一次誤打誤撞地“邂逅”
1月15日,在梵益茶專賣店中,記者見到了這個被稱之為“柑普茶”的小球。如同橘子一般的外殼里,包裹著散發著淡淡柑橘香氣的普洱茶。祝永國表示,柑普茶,起源于廣東新會,系采用云南普洱茶和新會的柑皮為原料,經特殊工藝加工制作而成。柑普茶融合了新會柑的清醇的果香味和云南普洱茶甘香醇厚之味,讓柑皮與普洱茶相互融合、吸收精華,形成了風味獨特的柑普茶。說起柑普茶的起源,祝永國講述了一個神奇的故事。
“話說道光廿七年(1847年),新會棠下鎮良溪村有一進士羅天池,在云南因故辭官回了老家。由于任職期間很喜歡飲當地的普洱茶,回鄉時便帶了許多。當年秋天,羅天池感冒,妻子用陳年柑皮煮水給他服用,他以為是泡茶用的,將陳皮湯倒入了茶壺。一嘗,頓覺淡淡陳年柑皮味和普洱茶混合的香味直透鼻孔,兩頰生香。喝了幾杯,便覺咽喉舒暢,咳痰少了。如此連喝兩天,咳、痰竟然都沒了。至此,每喝普洱茶,他都喜歡加上陳皮一起泡著喝。”祝永國喝了一口柑普茶,繼續說:“一日,一名族弟給羅天池送來一些自己種的柑橘,見了羅天池的飲法,便將柑橘皮撕開三瓣,將普洱茶葉包起來,但又易散出來。最后還是羅天池想出一招,他用刀將柑橘底部割去一小塊,掏出果肉,用普洱茶將空橘皮填充結實,再蓋上剛割下來的柑橘皮,把果子恢復原狀,拿出去曬干。曬干的柑橘皮呈金黃色,既干又脆,散發出淡淡的橘子清香。柑普茶的制法也由此逐漸傳開,流傳至今。”
制作講究:好工藝“釀造”好茶品
一直對柑普茶很有研究的劉芝凱說,柑普茶的主要原材料是云南普洱茶和新會柑,這兩種原材料雖很普遍,但不是每一種普洱茶與新會柑的結合都能制作出好的柑普茶,這選材的奧妙、制作及晾曬時機都是制作上好柑普茶的秘密,每年的9月至年底是柑普茶的生產期,從采摘原材料到制作乃至自然天氣,哪一個環節都不容忽視。
“手工制作柑普茶,首先,將鮮采的新會柑洗干凈,用圓管在柑的上部切開柑口,掏空果肉,晾干,然后將特別精選的普洱茶塞實整個果囊,再蓋上剛割下的柑皮,將果子恢復原狀,把填充好的柑普茶拿到室外曬干或烘干。”他表示,新會柑主要分為青柑、二紅柑和大紅柑三種,各自特點不同,“用新會柑晾曬的陳皮具有化痰止咳、化瘀和暖胃、防癌等功效。而二紅陳皮放置越久就越有價值,可見,新會陳皮也非浪得虛名。”
柑普茶制作可以分為機烘和生曬兩種,機烘的茶,皮色烏黑,有柑皮的刺激性香氣口感,適合即時品飲。柑普茶機烘時間,把柑皮填充入普洱茶料之后,放爐子里11個小時就可以有成品了;生曬柑普茶,皮色啡紅柔潤,香氣沉實,回甘清雅,口感甜潤生津。生曬的需要20天,而且要看天氣,遇上雨季肯定不行。每天曬完柑要把它們搬回帳篷,晚上需要人值班……人力物力方面都是機烘的翻倍。
品飲講究:正確沖泡回味無窮
關于許多茶友關心的柑普茶如何沖泡的問題,祝永國表示,取一個柑普茶果,除去包裝紙,一次倒出三分之一至五分之一的茶葉,連撕碎的部分果殼,一起放入茶壺或蓋碗中,用100℃開水沖泡。柑皮和茶葉多少、濃淡也可隨個人喜好自行選擇。沖泡時,湯色橙紅透亮,經過陳放,陳皮的果香融入到普洱茶中,滲透在茶湯里;果香清新,陳香濃郁,沁人心脾,入口細膩滑爽,回味甘甜。
柑普茶越陳效果越好,宜儲藏在干燥、通風處,遠離高溫、雜味的地方。應注意存放的環境是否理想,遠離高濕度、高溫度、雜味多的地方,置于陰涼干燥通風處。好的貯藏才有好的陳化,方能品飲極佳的好茶。
祝永國還透露了一個選茶小竅門,柑普茶經過精制后,陳皮的完整性也能保存得很好,除了陳皮的覆蓋處,其他地方都不能出現破裂、色澤灰暗不均勻、發霉等。因此在選購柑普茶的時候,如果發現陳皮是破碎的,證明質量不佳。柑普茶沖泡出來的茶湯必須是清亮透明的,湯色呈暗栗色,茶湯表面會出現油氣霧狀氣體,非常耐泡。另外,柑普茶的氣味應該是茶香中帶著淡淡的果香味,香氣清幽,沁人心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