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茶事(二)
發布時間:2024-09-01 點擊:58
2、茶業重心的東移
先秦時,中國茶的飲用和生產,主要流傳巴蜀一帶。秦漢統一全國后,茶業隨巴蜀與各地經濟、文化交流的增強,尤其是茶的加工、種植,首先向東部和南部漸次傳播開來。如湖南茶陵的命名,就很能說明問題。茶陵是西漢時設置的縣分,唐以前寫作“茶陵”。《路史》引《衡州圖經》載:“茶陵者,所謂山谷生茶茗也”,也就是以其地出茶出名縣的。茶陵是湖南鄰近江西、廣東邊界的一個縣,這表明了秦統一不久,茶的飲用和生產,就由巴蜀傳到了湘、粵、贛毗鄰地區。但中國茶葉生產和技術的優勢,還是在巴蜀。在漢以后的三國、西晉階段,隨荊楚茶業和茶葉文化在全國傳播的日益發展,也由于地理上的有利條件長江中游或化中地區,在中國茶文化傳播上的地位,慢慢取代巴蜀而明顯重要起來。所以從發展的角度上來說,秦漢至西晉這個階段,既是巴蜀茶業繼續持盛的時期,也是中國茶業由巴蜀走向世界和茶業重心開始東移的重要階段。如上面引及的《廣雅》所說:“荊巴間采茶作餅”。這條記載,將“荊、巴”并提,表明三國時,至少在中原人看來,荊楚一帶的茶類生產和制茶技術,便已達到和巴蜀相同的水平或程度。這一點還可以《三國志.吳志》(285年前后)孫皓“以茶當酒”的故事來補證。是書《韋曜傳》記稱,孫皓嗣位后,常舉宴狂飲,韋曜酒量不大,孫皓初識曜時特別照顧,“常為裁減,或密賜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