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產業發展成就系列報道:風生水起的茶鄉旅游
發布時間:2024-08-28 點擊:47
回顧5年來茶產業可圈可點的的新氣象,最惹眼的莫過于茶旅游了。有消費者說,最近這幾年,到茶鄉去旅游,一下子火起來了!這火熱的背后,有哪些看點和門道呢?
茶旅融合正當其時
經過近10年的高速發展,中國茶區普遍面臨著一個新課題:如何提升茶產業的效能和收益?
2015年12月,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為茶產業提出了具體的發展方向。
意見指出:推動中國茶產業實現從做大到做強的歷史性跨越。這其中就將茶旅融合作為一個發展戰略。要整合一二三產業資源,發揮茶區生態優勢,拓寬茶區經濟增長點,改善茶農收入結構,提升綠色發展在茶區貢獻的貢獻率。
從宏觀經濟背景看,中國經濟轉型為茶旅融合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后,中國加大中西部開發,在平衡地區經濟發展的同時,切實推動了中西部茶區的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波及全世界,4萬億投資在拉動中國經濟的同時,使茶區在內的廣大地區的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得到極大提升。
以啟動內需為核心,建設內生型經濟發展新引擎的經濟轉型,為茶產業在重重挑戰面前,提供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利好。首先,休閑農業出現井噴式增長。據今年4月在浙江安吉召開的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大會披露,2016年,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接待游客人數接近21億人次,營業收入超過5700億元,帶動762萬戶農民收益。其次,該領域投資強勁。據調查,2016年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投資金額約為3000億元,同比增長15.38%。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茶旅融合發展風生水起。
“國家茶葉公園”構建融合平臺
近5年來,茶旅融合發展取得豐碩成果。“國家茶葉公園”建設融入了美麗鄉村建設理念、休閑農業理念、全域旅游理念、旅游扶貧理念,無疑是創新與突破的代表。
1832年,美國藝術家喬治·卡特林最早提出“國家公園”的概念。1872年,美國設立全世界第一家“國家公園”——黃石國家公園。目前,全世界已有120多個國家設立了1200多個“國家公園”。我國設立“國家公園”的歷史只有34年。目前,政府部門管理和認定的“國家公園”主要有“國家森林公園”和“國家地質公園”兩類。2008年,農業部提出并制定了“農業公園”相關標準。2016年,由中國農業國際合作促進會茶產業委員會、中國合作經濟學會旅游合作專業委員會聯合茶區等單位共同起草《國家茶葉公園標準及評定》團體標準,2017年4月該標準在北京發布。這標志著“國家茶葉公園”建設進入規范化新時期。
2016年10月,在“蒙頂山國家茶葉公園創建試點單位”授牌儀式上,雅安市名山區副區長王欣介紹說,近年來,名山以35.2萬畝茶園為依托,前瞻性提出了“以茶業為引擎、旅游和康養雙輪驅動”的產業發展定位,促進了蒙頂山茶品牌價值提升和農民可持續增收。2016年上半年,全區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5.2億,同比增長26.9%,全區農民每年人均旅游收入增長4.5%。據介紹,全國目前在建的的“茶業主題公園”還有安微六安的“六安茶谷”、湖南茶陵的“中華茶祖文化園”。它們名稱不同,但都是“茶區變景區,茶園變公園,茶山變金山”的可貴探索與成果。
茶葉公園體驗采茶
“茶鄉旅游”發展模式異彩紛呈
事實上,各地茶區在茶旅融合領域,一直在不斷探索,形成了不少各具特色的發展模式。
2006年,貴州鳳岡就提出“茶旅一體化”生態旅游發展模式。2009年,第五屆中國茶葉經濟年會對這個模式進行了深化,茶旅融合理念不斷成熟,以茶興旅、以旅促茶、品牌疊加、協同發展,一種新型產業模式在各茶區落地開花。
2016年峨眉山茶博會期間,峨眉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牽手武夷山、黃山、西湖、中茶、京東、歐洲旅游聯盟等12家著名茶旅景區、企業集團,共同成立了“世界茶旅聯盟”。目的就是打造一個世界性的茶旅產業合作交流大平臺,推動茶旅融合和茶鄉旅游的理論研討、模式創新、業態培育和產品推廣。世界茶旅聯盟主席馬元祝總結了國內著名茶區茶旅融合的成功模式,包括“品牌景區+品牌茶企模式”“品牌景區+品牌茶企模式”“品牌茶企+精品茶園模式”“茶館+民俗+旅游模式”。
“品牌景區+品牌茶企模式”,如“福建武夷山+大紅袍”,兩塊金字招牌互動融合;“臺灣阿里山、日月潭+烏龍茶”,已成為臺灣旅游精品線路;峨眉山也以黑水有機茶和萬年寺禪茶開光為主題,打造了備受歡迎的禪茶精品旅游線路。“品牌茶企+精品茶園模式”如八馬茶業多次舉辦安溪尋茶之旅,通過體驗采制茶,感受品質,加深了對品牌的信任和推崇。“茶館+民俗+旅游模式”,如順興老茶館、北京老舍茶館將茶藝、民俗表演和旅游有機結合,既豐富了旅游體驗,又促進了茶文化推廣。
茶旅融合的扶貧貢獻和綠色前景
中國國家旅游局原巡視員邵春說,我國70%的旅游資源在鄉村,這其中有很多都是國家級貧困地區。而節假日有70%的城鎮人到鄉村旅游,對帶動貧困茶區實現脫貧致富,直接發揮著作用。因此,茶區“農民要致富,旅游是出路!”據介紹,休閑農業平均土地產值是全國農業用地平均產值的6.22倍,從業人員人均勞動產值是全國農業勞動力的人均產值的2.75倍。四川峨眉山景區的實踐成果也佐證了這一點。通過發展茶旅,景區茶農人均收入從2005年的800元躍升到2015年的3萬元左右。茶旅融合后,茶產業賦予了旅游業新的內涵,旅游業助推了茶產業更新升級。茶旅融合,既是旅游新模式,也是茶資源、茶產品綜合提效的新方式。
茶鄉旅游大發展,還倒逼茶產業升級換代。不僅從生產管理環節監控農藥化肥的使用,還在產品與包裝、營銷手段上,突出綠色理念,最終實現“青山綠水變成金山銀山”。
2017年3月,在江蘇句容舉行的中國首屆茶葉森林認證高峰論壇上,蘇州東山洞庭(山)碧螺春等獲頒“首批通過中國森林認證茗茶品牌”。據悉,中國森林認證標識(cfcc)和國際森林認證標識(pefc),可直接進入與pefc互認的國際市場。由此可見,茶旅融合有益于提升茶葉“綠色”含量,推進中國茶葉更好地走向國際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