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與中華茶禮淵源
發布時間:2024-08-26 點擊:56
儒學,表現為尊孔重禮等,有國學之稱。過去中國人尊的是皇天厚土,以大地為母親,所以平和、溫厚、持久,這便成就了儒家的思想體系。其核心思想表現為仁義禮智,尤以中庸、禮和為本,互為得益為前提。
傳統茶文化脫離不開和諧,這就是儒家的中庸為本。儒家主張在飲茶中溝通思想,創造和諧氣氛,增進友情清醒、達觀、熱情、親和與包容,構成儒家茶道精神的歡快格調,這既是中國茶文化的主調,也是與佛教禪宗的重要區別。儒家茶道是寓教于飲,寓教于樂。在民間茶禮、茶俗中儒家的歡快精神表現特別明顯。
中華禮茶第一品牌、中華老字號清雅源茗茶公司負責人說:禮是中國古代調整人際關系的一種行為規范。禮從宏觀上而言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對自身的要求,二是如何對待別人。在儒家看來,社會上每個人如果都能按照禮自律與待人,整個社會就會處于非常和諧融洽的良好狀態。儒家之禮所追求的是人生和諧,而茶的屬性所能產生的效果就是和諧,因而講究茶禮便成了中國茶文化中一個格外重要的內容。
由于儒家文化的影響,中國人特別看重禮,可以說,禮貫穿于中國人的生活中。日常生活中,人們總是自覺地以禮來要求或規范自己的行為,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體現禮儀教化,力圖通過禮,達到一種和諧的人生。比如在世俗禮儀中,客人來了,主人為了表示對客人的歡迎和尊敬,熱情地捧出香茗,寒暄一番。在客人離去的時候,主人也忘不了端起茶杯再挽留一番,然后再送客。茶迎客送客之妙用只有在中國才能體現得這樣精深,這是儒學之禮在日常生活中的體現。
在中國古代,敬茶之禮是有嚴格規定的,講究所謂的三道茶,即一道不飲,只以之迎客、敬客;二道則用來暢飲、深談;三道茶上來即表示送客之意。這其中很有禮之道:客初至,談未深,茶尚淡,故僅以其示敬意而并非真飲。深談之后,情投意合,而茶香亦濃,故細斟慢品,暢飲以盡其誼。談既已盡興,茶亦漸薄,罷飲送客,也是自然之事。
那么,禮的基本精神有哪些((札記》云:夫禮者,自卑而尊人。由此可見,禮就是要人以謙卑之態在社會生活中尊重他人。這樣,雖負販者必尊也,而況富貴乎?富者而知好禮,則不驕不淫。貧賤而知好禮,則老不懾。
禮是對他人發自內心的一種尊重,是不需要外在條件限制的,不是對權勢、等級或貧富的尊重,所以,負販之人,要尊重他;富貴之人,一樣也要尊重他。富貴時要好禮;貧賤時也要好禮。
正是在儒家這種思想的主導下,中國世俗生活中充滿了禮,而不講禮,就不會得到他人的尊重。據說大文豪蘇東坡曾游訪一處佛寺,住持和尚初見生人,并不知道他是大名鼎鼎的蘇東坡,于是接待冷淡。東坡進僧合后,和尚只說了一個字坐,接著,又說了一個字茶。稍后,他發現來訪者談吐不俗,學問很深,便又補充相邀:請坐,命小和尚沏茶。最后,當他得知來訪者就是大文豪蘇東坡時,便變得極度盛情,邀請蘇東坡:請上坐!并急呼人:沏好茶。當和尚請求賜予墨寶時,東坡便將和尚剛才所言組成一幅對聯贈之:坐,請坐,請上坐;茶,沏茶,沏好茶。蘇東坡對和尚這種以貌取人,不講禮的勢利之態給予了辛辣的諷刺。
無論是在宮廷還是市井之中,這種流傳下來的關于禮的故事,都有很多很多,這說明禮在中國人生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在中國古代,無論對人、對神或是對鬼都有要尊禮而行。在中國人的世俗生活中,處處有禮,處處有茶,有禮儀的地方就有茶,茶已成為禮儀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因素。也正因為此,中國也是聞名于世的禮儀之邦。(責編:羅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