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化成就精品茶——貴陽茶品斬獲“茶王”探因
發布時間:2024-08-25 點擊:97
11月下旬,在2015貴州省秋季斗茶賽上,來自清鎮紅楓山韻茶場有限公司的茶樣“湖城明珠”斬獲綠茶“金獎茶王”。無獨有偶,在今年全省春季斗茶大賽上,開陽縣貴州嵐宇茶業有限公司選送的“開陽富硒白茶”獲其他茶類“金獎茶王”。
在市農委農推站站長、市茶辦主任龔靜看來,屢屢斬獲“茶王”大獎,與貴陽堅持走茶葉標準化道路密不可分。近日,記者走進貴陽市幾家茶葉生產企業,探訪貴陽茶產業發展背后的故事。
茶中有林 打造有機茶園
12月3日,走進開陽縣藍龍鄉田坎村,放眼望去,漫山遍野茶樹蔥綠,茶園修剪工作已經完成。
“與普通茶園不同,我們的茶園每隔10排茶樹就種有一排樹,林中有茶、茶中有林。”貴州開陽藍芝茶葉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張春說,為了建好茶園,他先后前往東南亞、云南、福建、浙江等地考察;建設之初,藍芝茶園就嚴格按照有機標準種植,在采用安裝太陽能殺蟲燈、誘蟲黃板等物理防控手段的同時,注重茶園的生態防控。
在藍芝茶園內,除了茶樹,還有桂花樹、藥用香樟和楊梅樹,林茶間種,形成一個閉合的循環系統,為茶園建起了“生態屏障”。“比如樟樹的蟲可以吃掉茶樹的蟲,桂花樹的蟲又會吃掉樟樹的蟲。”張春說。目前,藍芝公司擁有有機茶園基地1200畝,年茶葉銷售產值1000余萬元。
在藍芝公司的陳列室,張春自豪地展示了“黔茶杯”金獎茶獎杯。“目前,全省僅有三家茶葉企業獲此殊榮,藍芝公司送選的‘藍芝玉葉’牌翠芽就是其中之一。”張春自豪地說,在“黔茶杯”評比中,只有送選的茶樣連續三年獲得特等獎,才能獲得金獎茶。
工藝升級 確保產品品質
“用秋茶原料做出了春茶的品質。”2015貴州省秋季斗茶賽上,專家如此評價清鎮紅楓山韻茶場有限公司的茶樣“湖城明珠”。這句評語背后,是公司總經理張衛民十多年如一日對茶葉品質的堅持。
1998年,外出務工的張衛民回到貴陽,在合群路開起一家賣茶門店。賣茶的同時,張衛民常常下鄉去采購茶葉,在此過程中,他發現盡管茶葉量在增長,品質卻在下降。為此,2007年,張衛民開始找土地自己種茶,建設生態有機茶園,不用農藥、不施化肥,人工除草。2008年和2009年,他相繼栽種了100多畝烏牛早、600畝福鼎大白。
2010年,眼看茶園即將投產,張衛民專程去湄潭、鳳岡等茶產區,學習如何用現代化機器制茶。2011年茶園開采后,張衛民才發現制茶并不簡單。“第一鍋制茶不順利,殺青的時候,溫度掌握不好,茶青全糊了。”張衛民說,為此,他又將專家請到廠里現場指導。經過反復實驗,茶葉制作工藝有了質的提升,得到市場認可。第二年,張衛民的茶葉銷售收入已與成本持平。
嘗到甜頭后,張衛民每年都會請專家到廠里指導,不斷提升制茶工藝。從2011年以來,他的廠里每年都會引進新的生產設備,以及配套的新生產工藝。
標準生產 打響黔茶品牌
“兩個‘茶王’的產生,偶然中帶著必然。從2011年開始建設高標準茶園以來,我們從投入品控制抓起,確保了產品質量安全,同時在加工工藝上不斷提高、改進。”龔靜說。
龔靜說,近年來,貴陽市茶產業獲得了長足發展。一方面積極建設高標準茶園,全市茶園面積達27萬畝,茶葉企業達70多家。同時積極推動茶葉基地建設向精品化、標準化、觀光化發展,茶旅一體化初見成效。在藍芝公司,茶旅一體的規劃已經完成,酒店建設已完工,初步具備接待能力;在清鎮紅楓山韻公司,茶葉體驗中心、旅社已經建成,已接待游客上千人。
在加工工藝上,貴陽市大力培養茶葉加工技術人員,引進茶葉清潔化加工技術和設備,并結合本地鮮葉品質等實際情況,積極創新技術、改進設備。此次紅楓山韻的“湖城明珠”就是市農委今年開展“貴州珠形茶成形技術創新及應用”課題的具體應用。
“下一步,在保證茶園面積穩定的基礎上,我們將更加注重產品品質的提高,推動茶旅一體化,開發涉茶食品和旅游產品,著力發展精制、拼配能力,進一步加大培育力度,打響品牌。”龔靜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