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茶企態度決定茶品的好壞
發布時間:2024-08-25 點擊:51
普洱茶市場當中,工藝與技術的差異往往是茶客談論茶企好壞的主要內容。如果說熟茶發酵工藝茶企之間都有自己的不傳之秘,但對于生茶而言,技術與工藝跟茶企的態度比起來,只能居于次要位置。
在大家的印象當中,每個茶企都有自己獨立的工廠來加工普洱茶。但這是一個誤區,普洱茶企業雖多,云南茶廠雖多,實際上并不是一一對應的關系。由于普洱茶的主要消費地在廣東,而主要產地在云南,路途遙遠加上管理不便,貼牌加工在普洱茶行業里早已不是什么秘密。
普洱茶行業的良心更多體現在原料的收購與產品的定價上面。有良心的茶企在收購原料的過程中事必躬親,在毛茶下來的時候帶人去茶山,一戶戶的去收購。不負責的茶企將貨款交給料頭(毛茶收購商),之后對料頭略作要求。等原料收上來,茶企負責人檢查較少或者完全不檢查,老板若不上心,天知道毛茶當中有多少是對路的。花古樹的價格收臺地這在茶山不算啥新鮮事。這也是為什么有的茶企連自己賣的茶對不對路都搞不清楚的主要原因。
100元一公斤的原料做出的茶葉賣多少錢合適這完全取決于茶企的態度。對于整個行業而言,能把100元的茶賣出1000的價格,大家在鄙夷的同時更多的是羨慕,若賣到幾千元,那就是驚嘆。說到底還是錢惹的禍。
沒錢就活不下去,利潤越高活的就越好,價格賣的越高茶葉品質就越棒。在這一串非正常邏輯的促使下,普洱茶市場尤其是古樹茶市場有點出格。現在對于整個圈子來說,如何擺脫以價論茶的怪圈已是當務之急。
總之就一句話,若單憑價格的高低就能決定茶葉品質的好壞,普洱茶市場最終會變成一個吹泡泡的市場。泡泡破掉的那一天,所有人都不能幸免。收原料的時候用心一點,定價的時候少賺一點,這樣的普洱茶市場絕對能夠讓絕大部分人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