嶗山茶老家在江南“南茶北引”珍貴檔案曝光
發布時間:2024-08-23 點擊:113
>> 喜歡喝茶的青島人都知道“嶗山綠”,它吸收了山水精華,湯碧色青,品之回味無窮。但可能很少人知道,嶗山茶并不是“坐地戶”,而是從千里之外“移民”而來。市檔案館通過早報首次披露“南茶北引”的珍貴檔案,給您講講嶗山茶的故事。
南茶“北嫁”入嶗山
上世紀五十年代,有人提出“南茶北引”的設想,認為嶗山三面臨海,氣候溫和濕潤,水質優良,又有適宜茶樹生長的酸性土壤。1957年冬,園林管理處開始茶苗移植試驗,引種的絕大多數是皖南、浙江的良種。
嶗山綠茶最初在太平山南麓苗圃試種,第一次從黃山運來兩年生茶苗5000株,由于信心不足,加之茶苗啟運時間不當,根部損傷較重,第二年春天培植完全失敗,無一成活。1958年我市又試行育苗馴化,由杭州引種,在中山公園太平山南麓的空曠地帶試種,出苗率達70%左右。
茶樹入嶗山,首選地方是素有“小江南”之稱的太清宮林區。1959年,從南方遠道而來的“客人”落戶在太清宮小廣場前。當時播種了5萬多叢,折合40多畝,但由于長期缺乏管理,僅存活5千至1萬叢。經過一兩年的精心管理和培育,引種成功。日前,在上清宮附近海拔300米的一塊坡地上,有人發現了1962年種植的27叢茶樹。期間沒有人管理,但茶苗竟安全越冬,可見嶗山極適宜茶樹生長。
入鄉容易隨俗難
“南茶北引”成功了,但產地有限,產量很低,在社會上幾乎沒有影響。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茶葉種植有所發展,但是種植技術很不普及,特別是制茶技術只有極少的那么幾個人掌握,上市數量非常有限。由于大環境不成熟,加之當時人們的生活水平較低,到90年代初期嶗山茶種植面積也就1000畝左右。
嶗山茶“反客為主”
90年代中后期,嶗山茶獲得大發展,政府制定扶持政策,提供資金支持、技術指導,鼓勵農民打破傳統的種植結構,改糧為茶。大部分農戶的承包地種上了茶葉。茶葉種植面積差不多年均增加1000畝左右。嶗山綠茶注冊商標幾十個,種植技術和制茶技術越來越精湛,嶗山茶的知名度越來越高,各種花茶日漸從當地人的桌上退出,嶗山綠茶成了不可替代的飲品。
2004年5月青島市首屆“嶗山茶節”成功舉辦,60多個品種的嶗山茶參展,嶗山萬里江茶、嶗山云霧茶等十大名茶風靡海內外,嶗山茶文化的研究也在興起。目前,嶗山區茶葉種植面積達12000余畝。從第一批茶樹“客人”移居嶗山算起,嶗山茶的歷史已近半個多世紀。到今天,嶗山“客家”茶已經成為我國茶葉市場上的一支崛起的新生軍,在人們的潛意識里它就是地道的“坐地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