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駿眉其實算不上傳統意義的正山小種紅茶
發布時間:2024-08-25 點擊:73
“平地長好花,高山出好茶”,桐木關正山小種也是一樣的道理。從武夷山市區進山,過星村,一路往北,到桐木關有70多公里。皮坑是從武夷山風景區進入自然保護區的必經關卡,不對游客開放,也是正山小種原產地范疇的最南端。根據國家質量監督檢驗總局的《原產地保護標記管理規定》,正山小種的原產地范圍東至麻栗,西至掛墩,南至皮坑、古王坑,北至桐木關,占地50平方公里。
這個區域山高谷深,海拔在1200米至1500米,年均氣溫18攝氏度,年降水量達2300毫米以上,相對濕度80%~85%,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僅為0.026%,春夏之間終日云霧繚繞,霧日多達100天以上,氣溫低,日照短,霜期長,晝夜溫差大。這些都構成了這里的小葉種茶獨特的生長環境。
正山小種,是對這個地區的小種茶的一種特指。根據《中國茶經》的記載,“正山”表明是真正的“高山茶地區所產”之意,凡是武夷山中所產的茶均稱作正山,而武夷山附近所產的茶稱外山。
桐木關地區制作小種紅茶的歷史悠久,正山小種也成為這種有獨特煙熏味的紅茶的代名詞,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末的1567至1610年,被認為是世界紅茶的始祖。
在桐木村,你會發現一幢幢木質結構、閣樓造型、錯落有致的連排房屋,或佇立在村落之中,或隱映于茶山之間,這便是“青樓”,據說是因剛摘下“小種”最初形態的青茶,被保存在這里,而被當地人俗稱為“青樓”。
在桐木村的江墩自然村,茶農們仍采用古老的 “青樓”制作傳統工藝的正山小種紅茶。
“我們村38戶人,基本家家戶戶都做茶,村里一共有三座青樓。我們駿德現在用的青樓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建的。”6日,武夷山市(桐木)駿德茶廠生產總監梁添夢介紹說,桐木在做茶季節時雨水較多,晴天較少,所以一般都在“青樓”內加溫萎凋。”
梁家的青樓是一幢四層結構的土木結構樓,底層用大石頭磊砌成了柴灶,堆滿了松木柴,二層是烘干房,利用熱氣上走的原理,將發酵好的茶葉在這里烘干。在二層的地面上有條磚鋪成了一道u形的煙道,條磚之間留有縫隙,這樣底層燒火時,熱氣和火苗即可從此縫隙進入二層的隔熱層,既便于迅速升溫,也便于控制整個青樓的溫度。不過在熏焙時,也會利用二層的吊架。將復揉后的茶坯抖散攤在竹篩上,放進“青樓”的二層的吊架上,在灶膛燒松柴明火,讓熱氣導入“青樓”底層,茶坯在干燥的過程中不斷吸附松香,使小種紅茶帶有獨特的松脂香味。烘干的茶葉經篩分揀去粗大葉片,粗老茶梗后,再置于焙籠上,再用松柴烘焙,以增進小種紅茶特殊的香味。
精制加工后的熏焙是正山小種“松煙香”最后一道熏制工序。成品的煙熏正山小種紅茶要求更加濃醇持久的松香味(桂圓干香味),因此在最后干燥烘焙過程中要增加松香熏工序。
經復熏焙的正山小種紅茶有一般濃醇的松香味(桂圓干味),外形條索烏黑油潤。正山小種紅茶沖泡出來的茶湯色如紅葡萄酒,有明顯的桂圓香,滋味極其甘醇,這是其它地方所產紅茶所沒有的。這種香不但是聞著香,沖泡前兩泡也會有香,不過這種香不能過,你能明顯體會到這香氣被你吞入喉中,即使是茶湯涼了,這種香在入喉時還在。
如果說金駿眉在國內無人不曉,那正山小種則是在國外無人不知。
1610年,正山小種紅茶經由荷蘭人運到歐洲。真正讓正山小種揚名于歐洲的是,1662年葡萄牙公主凱瑟琳嫁給英國國王查理二世時,陪嫁的是幾箱正山小種紅茶。從此,正山小種便在英國皇室、上流社會流行開來。所以在中國人遺忘了這個被造物所鐘愛、隱匿于群山間的世外桃源時,許多外國人卻知曉這個村落的名字,因為他們早餐、下午茶的那一杯最重要的飲品便來自這里。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正山小種在國內是沒有市場的,全部銷往國外。直到2005年,金駿眉的火熱才使得正山小種紅茶的名字被國人所熱衷起來。
“但是,近年來,由于植被保護等原因,可以使用松枝越來越少,人工的價格、原料松木都在不斷漲價。今年松木1立方米賣到了1200元左右,我們算過,平均做1000斤干,要用8000多斤松木。傳統小種的制作成本越來越高。做傳統正山小種的廠家越來越少了。”梁添夢說道,我們相信堅持傳統才能走得更遠。我們廠每年堅持做大約1萬斤的傳統正山小種,而包括金、銀駿眉在內的無煙工藝紅茶產量還不到總量的10%。
駿德茶廠梁駿德表示,市場熱捧金駿眉只是一種現象,更多的還是對紅茶始祖正山小種精湛制作技藝和優良品質的認可。
“金駿眉其實算不上傳統意義的正山小種紅茶。傳統的正山小種紅茶要經過松枝煙熏,正山小種這出歷史劇,已經唱了四百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