駁斥丨解讀普洱茶文化中的諸多謊言
發(fā)布時間:2024-08-22 點擊:54
導語:自上世紀末至今十幾年里,各樣的眾多專家、學者、茶人及其他文化人,都紛紛涉足普洱茶文化的海灘淘金,普洱茶文章或講稿以至書籍等,如雨后春筍爭相面世,使普洱茶文化突顯出一個“亂”字,謊言占居了約半個版面。而且是許多有頭銜,有聲望的專家或學者,不努力澄清真與假、對與錯和虛與實,反而充當文商和茶商傳播其謊言的工具。
本文就某位自稱“專家”的研究員在易武兩次涉茶會上的發(fā)言稿,略舉幾例來解讀,為眾人拋塊引“玉”之“磚”。
謊言一
“在早期時候的貢茶中心是在倚邦山那邊,持續(xù)了近七十年,后來重心就轉移到了易武這邊,持續(xù)了100多年。不管怎么講,易武是貢茶的中心,這是無須再爭論的了”。
這段話里,“貢茶中心是在倚邦山那邊,持續(xù)了近七十年”,是哪年始起至哪年為止?有何確切的史料依據?!“后來重心就轉移到了易武這邊,持續(xù)了100多年”,又是從哪年“轉移到易武”的?也毫無史料依據!就連只言片語的朱絲馬跡都沒有。
若真的“轉移到易武持序100多年”,貢茶結束在光緒34年,從該年倒推回去100多年,不晚于嘉慶13年就“轉移”了,可是其后第41年,即道光年間的《按茶抽收茶銀碑》還載著:“抽收銀數(shù)比照,易武納倚邦四分之一,每擔抽銀一錢;則倚邦納易武一分之四,每擔茶抽銀一兩,以資辦茶公用”。可見從每擔茶內抽收銀數(shù),倚邦仍是易武的十倍之多,既證明該年間倚邦土司職位仍比易武土司高,也證明倚邦“辦茶公用”的資費比易武高,從而證明倚邦所收貢茶更多。
而且,貢茶停辦前六年,即清光緒29年春季初期思茅廳下發(fā)給茶山催繳貢茶的《札文》,還載明“世襲倚邦軍功司廳……為札,……仰本山頭目及管茶人等遵照……貢品芽茶及頭水細嫰官茶速急收,就運倚邦交倉,以憑轉解思轅”。其內寫明“倚邦”“本山頭目”和“倚邦交倉”,只字沒提及“易武”,這如何解釋?
該“專家”既然說“易武是貢茶中心,這是無須再爭論的了”,怎就不亮出“無須再爭議”的確鑿依據呢!
謊言二
“在雍正7年鄂爾泰宣布成立普洱府,六大茶山也劃歸普洱府。在這個時候,引發(fā)了車里宣慰司管轄的茶山土司刀興國率眾起義,……這個仗打了三年。就是這三年的戰(zhàn)爭,民不聊生,死了不少人,原居住在普洱一代的布朗人在戰(zhàn)亂之中被驅散,遷到了今景邁及布郎山等地,……今天老班章等古茶園與布郎族最早種茶有關”。
這段話里,一是清《普洱府志·武備志》所載此事件發(fā)生在雍正十年潤五月,不是雍正七年“改土歸流”時,也非“改土歸流”引發(fā),是文武兩官逼供賦而激變;
二是此時六大茶山劃歸普洱府管轄已三年,不再是車里宣慰司轄區(qū);
三是這場戰(zhàn)爭在當年八月二十一日就平定,歷時僅約三個月;
四是這場戰(zhàn)爭義軍圍城而未攻城,其后逃散,頭目及親屬躲入山林,官兵多在林里搜捕之,死人不多;且參與者是拉祜族苦聰人、哈尼族愛尼人和基諾族等,與布郎族無關;
五是無任何史料證明普洱的布郎族那時被驅往景邁和布郎山;
六是清《普洱府志·種人》對布郎族的記載直到清光緒末期都與茶業(yè)無關;
七是“布郎族和德昂族祖先‘濮人’先種茶”之說,是蔣老師在《云南大葉種茶普人先行》提出的,他本人都沒下定論,相反地說:“‘濮人是云南種茶的祖先’這個說法,可能存在很大片面性”。卻被眾人當“圣旨”了。
有史籍確切記載早期以茶為業(yè)的民族,是哈尼族愛尼人和基諾族。蔣老師1957年《六大茶山訪問記》所載倚邦和蠻磚36個村寨中,原為“本人”寨者24個,而“本人”實際是基諾族和哈尼族愛尼人,當?shù)厝硕颊f早期種茶者是“本人”。
故而也提醒普茶文化人,對不清楚的內容切勿信口雌黃,以訛傳訛!
謊言三
“若我的導師方國瑜教授的研究,以后再有新的史料證明的話,那么唐代銀生府下屬茫乃道六大茶山就已經種茶了,而且易武已為利潤城”。
這段話里,一是方國瑜教授說唐代銀生城下屬茫乃道為今西雙版納,僅是推測,無確鑿依據,也沒下定論,有待史料確鑿記載證實。但恰恰相反,可靠史料顯示,唐代西雙版納前身,是獨立的“西南夷”土司國,唐末宋初其國王叭真讓四個兒子分管的地盤,包括全緬甸境、越南西南部、老撾全境、今版納和原思茅與普洱。
清代《普洱茶記》作者阮福和《普洱府志》史官也分別考證知:“福考普洱府,古為西南夷極邊地,歷代未經內附”,“元泰定年間始內附”,“銀生,今楚雄府,唐蒙氏立銀生節(jié)度使,威遠隸其管轄。因威遠屬銀生界,近車里,而謂普洱亦屬銀生,則非也”。既如此,銀生城下屬茫乃道,不可能是西雙版納。茫乃道所轄“利潤城”所在地,也不可能在西雙版納。
其實方國瑜教授也只說:“擬在今倚邦、易武、勐臘等處”。既然是“擬”,只是推測性的設定,而且這設定也沒劃定在“易武”,還另有“倚邦”和“勐臘等處”。而按唐代《蠻書》里“利潤城,內有鹽井一百來所”的記載,這“利潤城”更不會在易武!
謊言四
“李開機被賜封為‘修職佐郎’”,“在史料上查到這‘修職佐郎’原來官至七品。在李開基夫人的墓碑上刻有七品夫人,那么,‘修職佐郎’肯定是七品。‘修職佐郎’做什么呢?就是監(jiān)督貢茶”。
這段話里,一是“李開機被賜封‘修職佐郎’”是事實,而且其妻的墓碑上刻有“列貢進士配李母”字樣,但并沒有刻“七品夫人”,也不可能刻這字樣。因為稍有點歷史常識的人都清楚:“列貢進士”實際是在當年的當?shù)厝酥薪洝熬璜I”排名第二而獲得的‘貢士’,即屬于‘貢生’類別的地域性第二名。而這‘貢生’類別,也并非就是敬獻貢茶而獲得,不進貢物的地區(qū)也有眾多的獲此名位者,普遍都是由捐銀而獲得。
二是清“修職佐郎”是跟“捐獻”所獲“列貢進士”有關的從八品文官虛職性“散階”。“虛職”就是僅有虛設名位而沒有實權職位。“散階”就是虛設名位的次第或等級,也就是虛銜,像今天地方上的“正科”與“副科”和軍隊里“上慰”與“少校”之類軍銜,不同于像今天的“鄉(xiāng)長”與“副鄉(xiāng)長”和“營長”與“副營長”等實職性“實階”。有實職性“實階”就必有虛職性“散階”,但有虛職性“散階”未必有實權性“實階”職位。多數(shù)是像“同慶號”主《劉氏家譜》所言的“順成公于光緒年間加捐誥封‘奉直大夫’”那樣,通過增加捐獻,再經申請,于宮廷慶典期間受到賜封該名位。這在易武商家中為數(shù)不少,但在倚邦商家中卻持“不玩那虛名”的淡然態(tài)度。
三是“修職佐郎”并非“就是監(jiān)督貢茶”,在其它沒有貢物的地區(qū)也同樣有多人受封“修職佐郎”。(本文來源: 茶事微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