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冷門曼生壺,你認識幾把?
發布時間:2024-08-21 點擊:75
曼生壺,將文學、書法、篆刻等藝術要素融入紫砂壺藝,文人與制壺名匠結合,形成一種獨特的文人壺風格,是紫砂壺歷史上不朽的藝術篇章。
提起曼生壺,壺友們最先想到的肯定是“曼生十八式”,其實曼生所設計的茗壺,遠不止18把。
“十八”在古代是用來泛指的虛數,我們今天所說的曼生十八式,是沿襲古人叫法。
曼生十八式(常見曼生壺)
成書于一九三七年的《陽羨砂壺圖考》中收錄的曼生壺就有26把。據考證,曼生壺至少有40多種式樣。
其中有一些曼生壺比較少見”,甚至很多壺友可能從未見過。下面這些“冷門”曼生壺,你都見過嗎?
天雞壺
此壺沒有具象的雞形,只以身形的飽滿圓鼓,及壺流的昂首挺胸之勢,簡潔地勾勒出一幅雄雞一唱天下白的畫面,給人以無限的遐想,這正是曼生壺“道器”的思想體現。
鐫刻:“天雞鳴,寶露盈。曼生。”雞為德禽,因其司晨報曉,送走黑暗,迎接光明,又被視為黎明即起的吉兆,吉祥的化身。
三足爐鼎
壺品古典高雅,弧蓋扁鈕,泥質溫潤細膩,工藝精到。器型圓潤而不失剛勁,三足鼎立方顯智者胸襟,道勁中出媚姿,縱橫中見青銅遺韻,肅然絕俗。
銘文“輝映珠盤、宜試鳳團,曼生銘”。珠盤,用珍珠裝飾的盤子。出自《周禮?天官?玉府》:“合諸侯則供珠盤玉敦。”鳳團,宋代貢茶名。用上等茶末制成團狀,印有鳳紋,后代指好茶。
棋奩壺
此壺紫泥為胎,壺形秀雅,高圓形身筒,平肩,上置鼓蓋。一彎短直流峭拔挺勢。壺肩銘刻“飲之永年,曼生”。
壺蓋內刻有“闌澤”二字,極有可能為當年曼生定制贈與之器,意義豐富。此器將詩文與書法完美結合,形成了一件卓群的茗壺。
竹爐壺
此曼生壺調砂制胎,成品色澤滋潤,器型圓桶身,平蓋,設計簡潔古樸。壺身銘刻“石泉竹爐”四字,落款“曼生”。
鏡瓦壺
壺以經典器形井欄為藍本,將壺蓋巧制成『秦磚漢瓦』式樣,壺鈕陷于其間,圓腹上收下斂,方形短流,小巧古拙。壺身銘:“日之光,泉之香,仙之人,樂末央。”
倒把描金壺
此倒把描金壺,嵌蓋平緩合體,柱鈕與壺身統一,一彎嘴曲而微妙。把圈外扁平,里圓潤;底圓而闊。蓋款“嘉慶己卯朗岑制”。
壺體描金篆書:“明月催詩,蟹眼泡就,齒頰生香”落款“曼生書”,文雅中不失趣味。壺口包以金邊,于富貴中更添文氣。
龍鈕扁方合斗壺
壺身下半部是以四片斗形泥片與一正方泥片鑲接成一斗狀;壺身上部再鑲接四片覆斗形的泥片,上下組成合斗形的扁方壺。壺身雖扁,卻方正不阿,一絲不茍。
壺鈕塑成一條盤踞的螭龍,神態矯健,配以四方弧形流、把,與壺身十分協調,制作精湛,美妙絕倫。壺身一面鐫刻山水畫,另一面刻:“北斗闌干南斗斜,合為一點露珠珠。”
云蝠方壺
壺呈栗色,砂質隱現。器身為四方形,蓋、鈕、把和底足皆為四方形。壺的蓋面飾蝙蝠祥云紋,壺身一壁雕飾山水畫,另一壁刻銘:“外方內清明,吾與爾偕亨。”
鈞釉金石文方壺
壺作方磚式,造型穩重挺拔,壺流彎曲遒勁,壺蓋紋絲密合。壺身一側印模《五鳳二年刻石》為飾。壺底鈐印“陳曼生制”。
《五鳳二年刻石》又名《魯孝王刻石》。共十三字,曰:“五鳳二年魯卅四年六月四日成”。為現存最早的西漢刻石之一。
此石自明清以來迭經著錄。清方朔《枕經金石跋》云:“字幾十三,無一字不渾成高古,以視東漢諸碑,有如登泰岱而傲視萊諸峰,直足俯視睥睨也。”
此類以石刻碑版為題的茗壺,乃嘉道時期文人壺之風尚,融金石意趣于茶具,耐人玩味。全壺滿施均釉,流淌自然,斑駁韻致,極為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