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普茶好喝易泡的時下熱門溫養茶
發布時間:2024-08-19 點擊:52
若道這兩年普洱茶江湖中的名門新寵,大多茶人脫口而出的,定是柑普。
百度搜索能跳出兩百多萬條關于柑普的信息;上某寶轉轉能看到過千款各式形態的柑普產品;逛個茶博會,各大茶企業一罐罐一筐筐一排排地在推柑普,就連朋友圈,曬柑普的頻率也越來越高。柑普這么火,你可搞清楚它底是什么了嗎?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扒一扒時下熱門的柑普的那些事。
柑普茶,用新會大紅柑和云南普洱茶葉為原料制作而成的一種茶,新會柑采摘下清洗晾曬,用工具在柑橘頂部開出一個直徑2cm左右的圓孔,并將果肉全部掏出,隨后將普洱茶塞入果皮中,重新放回切下的果皮蓋子,進行一段時間的干燥,成品便是柑普茶。
柑普茶融合了清醇的果香味和普洱茶醇厚甘香之味,讓柑皮與茶葉相互吸收著精華,形成了獨特的風味。兩者的結合,無論是表還是內涵,均渾然天成,堪稱一絕。
其保健功效,也自然兼有兩者的好處:補氣健脾、除濕解毒、化痰止咳、降脂減肥、養顏美容以及抗動脈硬化、抗衰老和醒酒等作用。
作為“茶界新寵”,柑普茶現在并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和標準來界定它,因此我們走訪市場、企業、查閱書籍、資料,整理出一些需要注意的柑普知識,作為你購買時的參考。
一般柑普茶的皮可以是任何柑類的果皮,茶也可以是生普或者熟普。但是現在市面上認可度最高的柑普就是新會柑和熟普的搭配。
在購買柑普時,相信你們經常會看到陳皮普洱的字樣,也時常伴有桔普的出現,是否有一種傻傻分不清楚的感覺,那到底三者之間有何區別呢?下面讓小編慢慢道來。
桔普
就是以桔子皮與普洱為原料,經特殊工藝制作而成。
柑、桔的概念實在太混亂了,柑普和桔普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柑”和“桔”在植物分類學上是同科同屬而不同種的木本植物。
根據《中國植物志》第43(2)卷表明,現在對于柑與桔的爭議很大,對于柑和桔的見解各不相同,其中有研究認為柑是桔與橙的雜交種。
從柑和桔的表面上也可以看出不同點來。
桔皮薄,果皮與果肉容易分開,果瓣之間也容易分開,油室細小,經晾干或者干燥后不具備藥用價值,泡茶也沒有陳香味。
柑皮比桔皮厚,油包顆粒較大并清楚可見,經晾曬或者干燥后黃酮類化合物增加,泡茶時有甘甜味和回甘口感。
陳皮普洱茶
簡單地講,也就是熟普與陳皮拌合而飲稱之為陳皮普洱茶。
而現在市場上還有一種說法,柑普陳放三年后稱之為陳皮普洱,但是現在因為沒有“陳放了三年以上的柑普果皮被確認為陳皮”這樣的數據資料支撐,所以我們無法確定該說法是否精確。
現在市面上許多打著陳皮普洱茶稱號賣的其實是柑普茶,雖然原料本質都一樣,但因柑皮陳化為陳皮需要一段時間陳放,因此陳皮普洱茶相對成本更高,且具備良好的藥用價值,真正的陳皮普洱自然而然地價格也會更貴。
而柑普茶時間較短,還達不到陳皮普洱茶的功效,所以價格會低一些。所以大家購買時一定要睜大雙眼,仔細瞧著點!
補充說明
陳皮以廣東所產為佳,歷史貿易中特稱“廣陳皮”,而廣陳皮則以廣東新會縣所產為上品,我們也可稱之為“新會陳皮”。
在新會陳皮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范圍內栽培的茶枝柑(大種油身品系、細種油身品系)的果皮經曬干或烘干,并在保護區域范圍內貯存陳化三年以上稱為新會陳皮。
科普時間到:那些讓你“懵圈”的柑普種類
搞懂了這些名詞,大膽地去追尋你想要的口味吧!
雖然什么柑都可以制作柑普,但由于新會陳皮的藥用價值高,所以現在普遍認為新會柑制作出來的柑普最好,目前市場的柑普會根據柑皮的種類來區分。這里我們就以新會柑普為主,給大家講講新會柑普的種類。(下面統稱新會柑普為柑普)
新會柑
常綠小喬木,學名茶枝柑,又稱新會廣陳柑或陳皮柑,皮肉兼用,藥食同源,是廣陳柑農在漫長種植歷史中篩選出來的優秀品種。其品質獨特,在明清就風行各地,并被列為“貢品”,年年進貢。
根據《新會陳皮地理標志產品》規定,柑皮根據采收時期可分為柑青皮(青皮)、微紅皮(黃皮)和大紅皮(紅皮)。
你別以為它們的區別是體現在時間上,用不同采收時期的柑皮制成的陳皮,其藥用效果也是不同滴!
青皮揮發油含量高,味苦澀,制成陳皮后藥性較為峻烈,行氣力猛,用于破氣舒肝、散結消滯。而紅皮則多糖類物質含量高,味微甜,制成陳皮后藥性溫和不峻烈,用于理氣、健脾化痰。而二紅皮則介于其間。
而在制作柑普時,則沿用了柑皮的分類將柑普分為青皮普洱、二紅皮普洱、大紅皮普洱。
柑青皮
指果皮未著色,生理未成熟時(通常指農歷立秋至寒露)采收果實所加工的皮。這個時段的柑果稱之為青柑。
外表色澤青褐色至青黑色,有無數微凹入的油室,不顯皺縮。內表緊密光潔,雪白、淡黃白至棕紅色。質硬皮薄,味辛苦、氣芳香。青皮的油酮類物質豐富,所以成品青皮含有豐富的揮發芳香油,泡水時更耐泡。
青皮普洱
用青皮和普洱茶制作而成的柑普。
微紅皮
指果皮開始著色,但未完全著色,生理仍未充分成熟時(通常指農歷寒露至小雪)采收果實所加工的皮,也叫二紅皮、黃皮。這個時段的柑果叫二紅柑。
外表色澤褐黃色至棕黃褐,有無數大而凹入的油室,皺縮較明顯。質較硬,皮較厚,味辛帶苦略甜??酀新詭в星逄鹬?。
二紅皮普洱
用微紅皮制作而成的柑普。
大紅皮
指果皮已基本著色,生理已基本成熟時(通常指農歷小雪至小寒)采收果實所加工的皮,也稱為紅皮。這個時段的柑果稱為大紅柑。
外表色澤棕紅色至紅黑色,有無數大而凹入的油室,皺縮十分明顯。內表雪白、淡黃白至棕紅色,海綿浮松狀明顯。質軟、皮厚,味辛帶甜香。沖泡后滋味溫和甘甜。
大紅皮普洱
用大紅皮與普洱茶制作而成的柑普。
現在分得清了吧,在購買時可以根據自己喜愛的口感來選擇適合自己的柑普茶。
選對了皮,還得選“對”的工藝
購買時需注意:那些不同的干燥工藝名詞!
柑普的制作看似只有反復的幾個簡單步驟:摘果、洗果、干燥、切帽、取肉、晾曬、入茶、干燥。但成品柑普的成效還得看最后干燥的“火候”。一般在柑普產品描述中,會經常遇到生曬、低溫烘焙等名詞,這主要是根據最后干燥工藝的不同來劃分的。
生曬、高溫烘焙、低溫烘焙、半生曬,聽起來挺繞口的,但不同的干燥工藝對應著的直接就是柑普的價格高低,下面,小編為你分辨一下孰優孰劣。
生曬
指純生曬,在天氣晴朗的情況下,利用日光曬至完全干燥。
要完全曬干的話需要十幾天到三十幾天不等,在漫長的時間中物質之間得到了自然的轉換。日光中的紅外波段(中波紅外為主)效果是當代的人工干燥手段無法替代的,這樣的獨特性賦予了柑普茶皮色啡紅柔潤,香氣沉實,回甘清雅,口感甜潤生津的特點。
不過根據柑普茶愛好者多年來的品飲經驗表示,純生曬柑普茶前三年口感融合度不夠,茶味和果香味不交融,需要在陳放三年后才能達到一個很好的口感融合度。
除此之外,純生曬還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就是靠天吃飯,天氣說變臉就變臉,如果遭遇天氣突如其來的變化就容易出現柑普霉變、潮濕等現象。
所以現在企業一般不會采用純生曬的工藝,除了天氣不好掌控外,還有就是時間慢、產量低。
高溫烘焙
溫度70-80度,用烘干設備烘至足干。
高溫烘焙時間短,成本低,且不受天氣影響,烘焙出的柑普適即時飲用。但高溫烘焙因為溫度過高,就會使柑皮的焦油含量高,褐黃有油潤感,且柑普里的各種物質不能得到良好的轉化,制作出的成品柑普較次。
現在市場上研究柑普的行家普遍認為高溫烘焙出來的柑普不具備陳化價值,即使存放再久,也不能轉變成陳皮普洱。
但因高溫烘焙時間短,便宜,產量也就高,利潤也高,一些商家為貪圖利益就會選用此方法來制作。不要擔心,這里小編為大家支一招,高溫烘焙出來的柑普果皮相對較脆且表面呈現油潤感。
低溫烘焙
溫度不高于45度,用烘干設備烘至足干。
低溫烘焙相對高溫烘焙時間較長,但保持了一定的后期轉化空間,價格成本也就略高一點。但比生曬時間又短,且不用承擔生曬柑普的各種天氣變化出現霉變的風險,因為它能人為掌控。
低溫烘焙具備提香、徹底干透、保持活性的優點,且比高溫烘焙出來的柑普口感要好很多,是現在著重追求品質的廠家常采用的烘焙工藝。
半生曬
即半生曬低溫烘焙,指生曬和低溫烘焙相結合的方法。根據天氣情況可以先曬再烘,也可以先烘再曬,其活性依舊保持。
半生曬低溫烘焙既保證了口感,又使柑普中的各種物質得到了良好的轉化,也降低了因天氣變化帶來質變的風險,但消耗時間較長,此方法制出的柑普質量僅次于生曬柑普,一般茶葉愛好者會認為此方法制作的柑普口感較好。
完了?按照上述邏輯,豈不是應該還有一個半生曬高溫烘焙嗎?這里需要給你們強調一下,不管是先曬還是先烘,只要經過高溫烘焙這一步驟,其活性已失去,就更沒必要去耗費人力物力再去生曬了。所以如果看見有“半生曬高溫烘焙”的字眼,那我在這里就直接告訴你“純屬胡扯!”
看到這里,你對“柑普”是否已經有了全方位的認識,看過本文后,相信你在選擇柑普時再也不會犯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