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佛茶制作過程
發布時間:2024-08-18 點擊:61
普陀佛茶產于中國浙江普陀山,在每年清明節前后采制,取鮮葉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初展,要求“勻、整、凈、嫩”。鮮葉采回后經過多道工序制作而成,成茶品質優異,內質豐富,是綠茶中不錯的佳品。那么,普陀佛茶是怎么制作的呢?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下普陀佛茶的制作過程。普陀佛茶制作過程
1、采摘
分兩次進行,茶片采摘有單人和雙人采摘機。春茶第一輪,已達一芽二葉時進行;10天后一芽三葉期時進行第二輪。單人機日采茶工效相當于人工18倍,但重切碎葉和老梗老葉較多。雙人機正副手配合,每人每臺采茶工作量可達1650kg。應采蓬面15~20cm處的茶葉,切割過高或過低都影響茶葉質量。成熟茶園分兩次采摘,來回一次完成。投產茶園采茶季節結束后,要求茶蓬面留葉指數應在3葉以上,或蓬面厚度10cm以上。
2、加工
鮮葉—攤放—殺青—揉捻一炒制—提毫—烘干—入倉。機械化技術進入加工車間的鮮葉應立即攤青,不同等級、不同品種的鮮葉要分別攤青,雨水葉要攤薄,不能重疊,每小時翻一次,鮮葉應攤放在竹席上,厚度為1—3cm,攤放地點要求陰涼,不受陽光照射,清潔衛生,空氣流通無異味,嫩葉要隨時觀察,4~12h內以鮮葉失重率10%—15%為宜。攤放過程中,適當輕翻以利均勻散發水分和散熱。鮮葉經殺青機、揉捻機、齒切機、理條機、風力選別機、圓篩機、烘干機加工后,所制茶葉條索緊結,卷曲勻齊,色澤翠綠,白毫顯露。
普陀佛茶的品質特點
普陀佛茶外形條索“似螺菲螺、似眉非眉”,色澤翠綠披毫。內質香氣馥郁,滋味甘醇爽口,湯色和葉底嫩綠明亮。佛茶制成后,風貌特殊,外形緊細,卷曲呈螺狀形,色澤綠潤顯毫;沖泡后湯色黃綠明亮,芽葉成朵;飲后,頓感香氣清香高雅,滋味鮮美濃郁。
普陀佛茶存儲方法
1、專業保存
根據對象及普陀佛茶擁有和保存量的不同,普陀佛茶的保存和儲藏方法主要分為專業及家庭兩類,專業保存主要是茶商對其茶品進行保存,家庭主要是少量普陀佛茶的保存,其中普陀佛茶的專業保存方法有三種:
一是石灰塊保存法:生石灰塊裝于白細布做的袋內。普陀佛茶裝入白棉紙袋內,外套牛皮紙袋,然后將小口陶壇洗凈晾干,下墊白紙,將茶葉袋置于小口陶壇內,中間嵌于一二只石灰袋。用數層草質密封壇口,最后用磚頭或者厚木版壓實,以減少空氣交換量。此后要經常檢查保存情況,石灰潮解后要及時更換。
二是碳貯法:操作方法與石灰塊保存法基本相同。所用材料不過是用燃燒熄滅后的木炭,盛茶用具可代之以瓦罐或者小口鐵皮桶。木炭袋和茶葉袋的容量可視容器大小而增減。
三是冷藏法:將茶葉烘干水汽,含水量在3-5%之間,不超過6%。茶葉裝入鍍鋁復合袋,熱封口,用呼吸式抽氣機抽出袋中的空氣,同時沖入氮氣,加封上封口貼,置于茶箱,然后送入低溫冷藏庫保藏。此法是目前科技水平條件下最佳的茶葉保存法。保存量大、時間久。
2、家庭保存
普陀佛茶的家庭保存方法,一般有五種:
瓦罐儲茶法:此法古代就有,明人馮夢禎云:實茶大甕,底置箬,封固倒放,則過夏不黃,以其氣不外泄也。茶葉含水量不能超過6%.可用生石灰除濕,具體操作方法同石灰塊保存法。
罐藏法:容器選用裝糕點或者其他食品的金屬聽、箱、罐、盒,或鐵或鋁或紙或紙品,或方或圓或扁或不規則性,重要的是茶要干燥,袋口封好,此法簡便,取同方便。
塑料袋貯茶法:選用密度高、高壓、厚實、強度好、無異味的食品包裝袋,茶葉可以事先用較柔軟的凈紙包好,然后置于食品袋內,封口即成。
熱水瓶貯茶法:可用保溫不佳而廢棄的熱水瓶,內充干燥的綠茶,蓋好瓶塞,用蠟封口。
冰箱保存法:普陀佛茶裝入密度高、高壓、厚實、強度好、無異味的食品包裝袋,然后置于冰箱冷凍室或者冷藏室。此法保存時間長、效果好,但袋口一定封牢,封嚴實,否則會回潮或者串味,反而有損茶葉的品質。
上述內容就介紹到這里。普陀佛茶采摘和制作都有嚴格的要求,成品茶不僅品質佳,其口感滋味都還不錯,值得品飲。另外,制成的茶葉要注意倉儲,采取恰當的方法保存好茶葉才能保留住茶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