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洋村是馳名中外的“坦洋工夫”紅茶發祥地
發布時間:2024-08-15 點擊:58
從福安市社口鎮出發,傍山緣溪而行,過龍鳳橋、真武橋,就到了桂香山下風光秀美的坦洋村。
坦洋村是馳名中外的“坦洋工夫”紅茶發祥地。“坦洋工夫”1915年榮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紅極一時。坦洋村里,茶莊貨棧鱗次櫛比,每逢春季,街市上“工兮商兮,攘攘熙熙”。后由于抗日戰爭爆發,海路中斷,貿易受阻。此后,“坦洋工夫”風光不再,坦洋村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步入坦洋村,只見主街兩邊茶店林立,林茂盛的振泰興就在其中。林茂盛,這個45歲的中年漢子一輩子都在跟茶打交道。他18歲時就成為村里的通訊員,參與籌建了福安坦洋工夫茶葉公司。“那時候坦洋茶場有500多畝,小茶、菜茶、福云6號等好幾個品種。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習近平來村里,鼓勵我們發展茶業。在老支書的帶領下,成立了茶葉公司,主要加工綠茶和花茶。”林茂盛回憶起當時的情況。
到1989年,公司的年產量達到50噸,產值數百萬元,提高了當地群眾的收入。“我們村成為習近平當時掛點的村,他每年至少駐村兩次,與村民們聊家常、談發展。”村主任胡晨潮當年是村會計,也是公司的一員,“村民們看到電視畫面上新一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與中外記者見面,聽習近平說到‘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時,都覺得非常親切、非常溫暖。”
胡晨潮回憶說,看到坦洋村村民發展茶業擺脫貧困,寧德地委提出了“閩東學‘三洋’(福安社口鎮坦洋村、福鼎疊石鄉竹洋村、古田鶴塘鎮西洋村),并對坦洋提出“要當領頭羊”的期望。
曾經有一段時期,茶業市場風云變幻,價格起伏不定,但是坦洋村民一直堅守著,林茂盛轉戰江浙桂等地,推銷茶葉。轉機出現在2006年。福安市委、市政府把茶業作為民生產業,實施發展壯大茶產業的“五個一工程”,即每年推廣優良品種1萬畝、每年舉辦一次大型茶事活動、建設好一個茶葉交易市場——中國海峽大茶都、打造好一個品牌——“坦洋工夫”、建好一個茶葉加工區,恢復打造中國歷史名茶品牌“坦洋工夫”。
2007年2月,“坦洋工夫”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當年9月,坦洋村與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福安市新味食品有限公司,組織成立了閩東首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坦洋新味茶葉專業合作社。林茂盛和其他33名茶農成為首批社員,茶園面積160多畝,采用“龍頭企業+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組織模式,實行統一技術指導、統一使用化肥、統一鮮葉收購、統一生產加工、統一組織銷售,開展生產、經營活動。截至目前,合作社社員已發展到106人,擁有年加工名優茶300擔的能力,建立茶葉生產基地500余畝,帶動全村建設茶園1600余畝。
隨著“坦洋工夫”先后獲得中國地理標志證明商標、中國馳名商標,坦洋村的農民收入日益提升。到2011年,農民年人均純收入8900多元,全村擁有茶葉加工廠35家,茶店18家。
“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促進城鄉共同繁榮。”胡晨潮說,學習貫徹十八大精神,坦洋村將重點規劃打造“一園、二軸、二區”,即“坦洋工夫”歷史文化主題公園,街區茶行歷史風貌景觀軸、瀕水生態景觀軸,“坦洋工夫”歷史文化覽勝區、古民居保護區。把坦洋村打造為集生活居住、茶文化展示、古民居觀光、旅游休閑娛樂等功能為一體的歷史文化名村,真正成為閩東的領頭羊。
來源:福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