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班瑪縣鼎力發展藏茶產業 帶動農牧民脫貧致富
發布時間:2024-08-11 點擊:61
瀏覽大圖
英德茶葉網訊:4月3日早上,當太陽照在蓮花藏鄉山頂時,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瑪縣賽來塘鎮德昂村的多杰已經在地里種下了五棵藏茶樹苗,“政府支持的好,所以我們自己也要加把勁。”多杰一邊栽種樹苗,一邊對記者說。
藏茶,班瑪縣特征產業的新路子
四月的班瑪縣綠意盎然,勤勞的藏族人民用自己的雙手種下了春天的希望。
班瑪縣位于青海省東南部,地處青藏高原腹地,受自然、地理、歷史、交通等諸多要素制約,社會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經濟總量小、自我發展才能弱、農牧民生產生活水平低。黨的十八大以來,班瑪縣委、縣政府緊緊抓住國家生態建設的歷史機遇,充分利用優惠政策,立足班瑪縣的資源優勢,確立了鼎力發展藏茶產業的戰略思緒,以野生藏茶資源開發利用為打破口,積極尋覓發展特征產業的新路子。
班瑪藏茶(藏雪茶,來自江河源頭的天香)是班瑪縣的特征產品,是由生長在班瑪縣海拔3200-3500米之間花葉海棠和變葉海棠的芽和嫩葉加工制成的茶葉。具有降血壓、降血糖、降血脂和抗氧化、抗病毒、抗腫瘤、抗缺氧的“三降四抗”的作用,對提升人體免疫力、延年益壽等具有很好的保健功能,同時在食用和藥用方面都具有很高的價值。
最近幾年來,班瑪縣發揚資源優勢,依照“優勢資源、優勢產業、優勢區域、優先發展”的原則,確立了鼎力發展藏茶產業的戰略思緒。2014年在青海省林業廳支持下,在燈塔鄉開始了青海歷史上初次規模化人工種植藏茶2500畝,并取得成功。這年,青海省委省政府2015年1號文件提出“建立班瑪縣藏茶種植、加工示范基地,逐漸擴展種植規模”的目的,班瑪縣仔細貫徹落實,聯合瑪可河林業局成立了藏茶產業發展領導小組,依照《班瑪縣藏茶基地建設與產業發展規劃(2014-2020年)》,努力打造藏茶種植示范基地、加工示范基地和種苗培育基地,構建藏茶產業發展的次要產業鏈。經過招商引資引進企業建立面積300畝的藏茶產業園區,打造藏茶加工示范基地和種苗培育基地;并在青海省林業廳和青海省扶貧開發局的支持下,繼續擴展藏茶種植規模,全縣干部和農牧民群眾積極參與,在亞爾堂鄉、賽來塘鎮和燈塔鄉人工種植藏茶8000畝,構成了瑪可河兩岸長100公里、班瑪縣首個藏茶萬畝基地。
據了解,這萬畝藏茶達到盛產期每年為農牧民帶來收入5000萬元,為班瑪縣的經濟發展和農牧民脫貧致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班瑪縣,藏茶自然生長的凈土
4月4日,記者來到班瑪縣賽來塘鎮德昂村藏茶種植基地,在這里,100名藏族人民在很熟練地種植著藏茶。“聽說這兩年的藏茶市場很好,所以,我們種起來都不感覺到累。”種植藏茶的卓瑪對記者說。
而在不遠處,班瑪縣扶貧局局長文化吉一邊親身指揮,一邊參加到種植藏茶的隊伍中,用鐵鍬挖坑、放好樹苗、再埋上土。“這年我們在去年種植的基礎上,在亞爾堂鄉、賽來塘鎮和燈塔鄉人工種植藏茶8000畝,完成班瑪縣藏茶萬畝的方案,這些藏茶種植成功后,3年便可以采摘,這對牧民提高收入有很大的幫忙,牧民的收入提高了,致富的路子就不遠了。”文化吉說。
在談到藏茶種植時,文化吉無比興奮,她說,事實上,在藏區牧民們都有喝茶的習慣,而種植藏茶,牧民們的興味就比較高,這對牧民脫貧致富有很大的幫忙。去年,班瑪縣扶貧局對種植藏茶爭取了很多的項目,而這些項目也成為了牧民們致富的“錢袋子”。
我國是茶葉的消費大國,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對茶葉的消費需求量逐年上升,消費整體呈現多元化、高質量的發展走勢。2011年全國茶葉內銷量接近118萬噸,茶葉行業零售額達到1200億元,呈現穩步增長態勢。綠色食品茶、有機茶、保健茶倍受市場追捧。
藏茶是利用花葉海棠和變葉海棠的葉子加工制造而成,在我國花葉海棠和變葉海棠分布環境最好、受外界攪擾最小的區域就是青藏高原東部海3000—3500m地帶,班瑪縣就處在這一獨特的區域。境內人口稀少,水質優秀,無工業污染,是藏茶自然生長的凈土。
4月4日,班瑪縣委常委、副縣長王得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班瑪縣藏茶已經成為了青海茶葉獨一的品牌,而藏茶產業規劃也充分表現現代農業種植基地化、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良種化、品牌化的運營管理理念,引入現代先進的種植技術、運營措施與管理模式,以科技為支撐,努力提升產品科技含量,完成藏茶產業最佳經濟效益。
最近幾年來,班瑪縣縣委、縣政府十分重視藏茶產業化發展,提出了“建基地,興產業,促增收”的發展思緒,制定了建設藏茶人工林50000畝、種苗繁育基地160畝的藏茶基地建設發展方案。同時,班瑪縣藏茶產業是一項兼顧生態維護、經濟發展、環境美化的高原特征產業。該項目施行對調整優化鄉村產業構造、改善縣域財政情況、提高農牧民收入、促進民生改善與社會文明進步、推進班瑪縣完成跨越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