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的貢茶歷史,是怎么回事?
發布時間:2025-04-22 點擊:4
貢茶是中國專制時代的特有產物,也是中國古代生活中的一種特殊社會現象。它是由皇帝欽定或地方納獻,將地方品質最佳的茶葉進呈給皇帝的一種封建制度。
翻開易武的歷史之書,雖著歲月的灰塵卻難掩其光華,普洱茶、貢茶就這樣呈現在世人面前。易武,一座隸屬云南省西雙版納州勐臘縣的邊陲小鎮,本寂寂無名,卻因茶熱鬧了百余年。
據《貢茶案冊》記載:普洱茶一直延貢至宣統三年。若從1744年正式列入《貢茶史冊》起算,清朝貢茶歲貢實施了約170年,而由易武土司主辦的就達130年。因此,易武也被稱作“中國貢茶第一鎮”。
正是由于易武貢茶的輝煌歷史,也成就了一批“老字號”茶莊。清朝末年,易武茶名聲遠播,易武的老街上,茶商云集,茶號林立。據資料顯示,當年春茶上市的時候,易武街上進出的馬匹每天可達500匹之多,往來貿易不計其數,其茶品更是遠銷海外。
古時凡上品,皆貢之。但現在很多人將其本末倒置,認為只要是“貢”,則為優。殊不知封建制度倒臺后,以次充貢者居多。其實貢茶之所以謂之貢茶,其根本原因在于茶葉的品質為上。
所以要做一款被古時皇室認可的茶,并不容易。從選料、采摘到層層把關送入宮中。每一步、每一個流程都要做到精致、用心。
易武曾作為清朝時期的貢茶第一鎮,榮光無數,激勵了不少茶商茶號,追求品質,比桿貢茶。
好茶葉葉不凡
易武珍稀產區頭春古樹茶;謹按照一芽一葉、一芽兩葉的采摘標準。
每一片茶葉都精心篩選,每一片茶葉都歷經選拔,最好的那片,才能留在這里。
普洱茶餅凈重357g是先人流傳下來的制茶標準,古時稱茶餅為圓,為了便于統計,每桶7圓5斤重,所以每圓平分得357克。也就是如今的357g茶餅。在那個運茶多靠馬的年代,一匹馬剛好可以負重2件,于是357g便成為茶餅的廣泛標準。第二層,1000g茶磚。
茶磚最早出現于光緒初年,由于茶葉市場的繁榮,在運輸過程中散茶體積大,損耗多,于是商人將散茶壓制成茶磚便于運輸。可以說茶磚的誕生承載了茶葉貿易的發展歷程,如今茶磚已經演變成普洱茶市場上的常見形狀。第三層,三樣產品:茶針、兩個28g品鑒小餅及故宮出版的《茶事未了》。
《茶事未了》一書是由故宮出版有關于茶事之書,書中的“龍團鳳餅-皇帝都喝哪些茶”與“誰飲貢茶-乾隆晚年的茶葉賞賜”章節中都有介紹清朝時期云南普洱茶的貢茶身份。
從清朝到如今,易武貢茶雖不再,茶事從未了。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茶之大者,利農利鄉。以純正易武味,打造易武高端品質普洱茶標桿產品,更是易武普洱茶現象級產品。百年來的貢茶歲月,易武跌宕起伏的普洱傳奇,將在這一餅中得以重見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