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娥眉”
發布時間:2025-04-16 點擊:8
蓮芯茶香氣清幽,味醇鮮爽,茶湯色澤黃綠,芽葉柔嫩多毫,外形細緊而纖秀。用蓮芯茶窨以茉莉花,則為“茉莉娥眉”,也稱“茉莉秀眉”,是花茶之上品。
蓮芯茶產于福建省福鼎縣,因外形緊細纖秀,形如蓮芯而得名。不但暢銷國內,而且還遠銷東南亞各國,歷來為中外消費者所歡迎。
制作方法:
1.采摘:蓮芯茶于“清明”前開始采摘。采摘標準為初展的一芽二葉,要求芽葉細嫩多毫、葉薄、節短而柔軟。
2.制作:經萎凋、殺青、揉捻、初烘和復烘五道工序。萎凋系采取自然萎凋法,即將采摘、挑選過的鮮葉攤于簾架上,約14~16小時即可,使芽葉水分蒸發,鮮葉減重18~20%左右為好。殺青用斜鍋,行抖炒,再翻炒。揉捻則用小型揉捻機即可。然后,再經初烘、攤晾和復烘,至茶足干,即成質量上乘的蓮芯茶。
關于福建白茶的歷史究竟起于何時?茶學界有些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白茶起于北宋,其主要依據是“白茶”最早出現在《大觀茶論》、《東溪試茶錄》(文中說建安七種茶樹品種中名列第一的是“白葉茶”)中;也有認為是始于明代或清代的,持這種觀點的學者主要是從茶葉制作方法上來加以區別茶類的,因白茶的生產過程只經過“萎凋與干燥”兩道工序。也有的學者認為,中國茶葉生產歷史上最早的茶葉不是綠茶而是白茶。其理由是:中國先民最初發現茶葉的藥用價值后,為了保存起來備用,必須把鮮嫩的茶芽葉曬干或焙干,這就是中國茶葉史上“白茶”的誕生。
《大觀茶論》里說的白茶,是早期產于福建北苑御焙茶山上的野生白茶。其制作方法,仍然是經過蒸、壓而成團茶,同現今的白茶制法并不相同。而白茶制造的歷史據《福建地方志》和現代著名茶葉專家張天福教授《福建白茶的調查研究》中記載,約始自150多年前,首先由福鼎縣創制的。當時的白毫銀針是采自菜茶茶樹,約在1857年自福鼎發現大白茶后,于1885年開始以大白茶芽制銀針,稱白毫銀針。政和縣在1880年發現大白茶,1889年開始制銀針,至1922年才制造白牡丹。白牡丹原創制于水吉(當時屬建甌縣,現屬建陽縣),何時開始,尚待考證,似在福鼎制白茶之后與政和制白茶之間??梢哉f,白茶制造歷史先由福鼎開始,以后傳到水吉,再傳到政和。以制茶種類說,先有白毫銀針,后有白牡丹、貢眉、壽眉;先有小白,后有大白,再有水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