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十新|新農村:阡陌縱橫詩畫意 綠色農業產“黃金”
發布時間:2025-04-14 點擊:10
承包426畝地種糧,收入30萬元;養殖1550頭豬,收入14萬元;為4戶家庭農場提供農機服務,收入4萬元……一年耕耘,松江家庭農場主李春風“收成”喜人。
2018年,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元年,上海圍繞強村、富民、美環境,加快打造具有江南水鄉特征和大都市郊區特色的上海農業農村新風貌,“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家園。”
圖說:美麗新農村令不少都市人向往回歸田園。楊建正 攝
美麗家園 美在生態
元旦,申城氣溫降至冰點,滬郊的寒意比市區更濃一些,杭州灣畔的金山漕涇鎮水庫村,卻是一派火熱與生機。昨天,一場鄉村趣味定向賽迎新開跑。藕遇公園、微田園、美麗一條埭,一個個任務點標串連起水庫村的鄉村新貌。
水庫村因水得名,在上海郊區獨具特色:縱橫密布33條河道,水體面積占村域總面積的40%,主要河道的水質常年保持在ⅲ類水以上,全村擁有70多座小島……2018年,水庫村入選創建全市首批鄉村振興示范村,因地制宜譜寫“水文章”。
曾經荒蕪的藕塘和魚塘,搖身一變成了50畝“藕遇公園”,木棧道在水面延展,既可賞魚觀花,又可戲水為樂;原本淤堵阻隔的斷頭浜,正重新打通激活,設計“會呼吸”的河岸護坡和生態景觀。漕涇鎮黨委書記羅華品介紹,水庫村對標的是荷蘭羊角村,“暢游在水光十色里,漫步在阡陌縱橫間,足不出滬享受詩畫桃源。”
水邊岸上也“靚起來”,鄰里相幫互督爭創“美麗宅基”。雜亂無序的宅前菜地拾掇成了集菜園、果園、花園、步道為一體的“微田園”,一步一景,野趣盎然。日新月異的變化,村民李桂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現在鄉下環境好、生活好,城里的親眷還羨慕我!”
2018年,上海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為基礎,大力開展美麗鄉村示范村、鄉村振興示范村建設,持續優化生態環境和整體風貌。
綠色田園 富在產業
去年12月,在全國優質漁米評比活動中,來自崇明春潤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的“蝦戀米”,從130多個產品中脫穎而出,捧回全國金獎。
稻香鱉、蝦戀米、禾偕蝦,均獲綠色食品認證,合作社理事長沈竑探索的是稻蝦鱉循環共生的種養新模式。從專業農技人員,轉變為新型職業農民,他堅守“生態夢”:在低密度稻田中引入小龍蝦和甲魚,構建植物、動物、微生物互利的生態系統,不施農藥,化肥減量50%以上,稻秸稈100%還田。
綠色種養和有機生產,正逐漸成為各方共識。2018年,崇明在全區水稻規模種植基地中遴選了1萬余畝優質水稻田,探索“無化學農藥”及“無化學肥料”的“兩無化”種植模式,春潤合作社有300畝稻田參與其中,朝向更安全、更健康的農產品和更生態、更綠色的生產方式。
圖說:從“賣稻谷”到“賣大米”向“賣品牌”轉變。新民晚報記者 陶磊 攝
從“賣稻谷”到“賣大米”向“賣品牌”轉變,喜迎豐收。綠色田園,不斷得到市場認可。不久前,第二屆上海地產優質大米品鑒評優活動舉行,36款地產大米接受專家、市民、食味儀的全方位的現場盲評和檢驗,收獲好評:“很糯很香,有小辰光的味道!”
上海農業體量小,如何創造“大作為”?上海發展都市現代綠色農業,形成一批高附加值、有知名度的優質地產農產品,回歸市民“舌尖上的鄉愁”。
幸福樂園 根在文化
“上海的鄉村,有風貌更要有韻味,有顏值更要有氣質,有入眼的景觀更要有走心的文化。”2018年,迎來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農業農村部推出100個鄉村文化活動,青浦金澤的阿婆茶習俗、松江大米的慶豐收開鐮和金山楓涇的黃桃節榜上有名。
“一杯阿婆茶、兩棵咸菜莧、三根蘿卜干、四個蜜棗青……”邊話家長里短,邊忙手上活計,阿婆茶是淀山湖畔的民間茶俗。作為發源地,金澤鎮蔡浜村以“根在文化”為主線,傳承民俗風情,挖掘文化內涵。村民不僅保留聚在一起喝茶、聊天、拉家常的風俗,還策劃表演唱、舞蹈、茶藝展示等節目,打造阿婆茶的文化品牌。
金澤,位于滬蘇浙交匯處,是上海唯一與兩省接壤的鎮,深受江南文化底蘊滋養。擁有青浦田山歌這項國家級非遺項目和宣卷、阿婆茶、烙畫、籪具制作技藝等4項上海市級非遺項目,金澤立足和保護傳統民俗,打造江南特色小鎮。同時,金澤鎮積極培育新型文化業態,例如以現有文化創意產業園為基礎,整合舊廠房、老建筑等打造“古鎮創意群落”,融合傳統與時尚。
以打造“上海文化”品牌為契機,上海深入挖掘農村地區蘊含的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持續推進傳承傳統節日民俗文化,開展市民修身行動和移風易俗活動。
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范潔
數字說話>>
363工程
通過《上海市鄉村振興實施方案(2018-2022年)》,提出“363”工程,即打造“美麗家園”“綠色田園”“幸福樂園”三園、實施六大行動計劃、落實三大保障機制。
85個示范村
確定浦東新區大團鎮趙橋村等9個村首批創建上海鄉村振興示范村,目前全市已評定市級美麗鄉村示范村85個。
圖說:農民采摘蔬菜。新民晚報記者 陶磊 攝
11項整治任務
制定《上海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實施方案(2018-2020年)》,以“四好農村路”建設、垃圾治理、生活污水處理、水環境整治等11項整治任務為主攻方向。
13.67%綠色食品認證率
“三品一標”(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農產品企業總數1701家、產品共計6396個。綠色食品認證率達13.67%,超額完成10%的年度發展目標。
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范潔
記者手記>>
農民是受益者更是主力軍
上海的發展離不開鄉村,全市每天90%的綠葉菜、70%的鮮奶和20%的水產品,以及飲用水和市區河道,均來自郊區,但鄉村的價值遠不僅于此。
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到“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的2050年目標,不難發現,農民是鄉村振興的受益者,更是主力軍。
如何激活鄉村的內生動力和造血功能?采訪中,讓我欣喜的是,越來越多沈竑、李春風這樣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返鄉創業;越來越多鄉村的改造項目聚焦原住民的生活和體驗,而不是單純吸引城市游客;越來越多施政者將更多自主權和選擇權交給村民。當這片土壤能留住農民的深深眷戀,也定將喚起市民的濃濃鄉愁。
鄉村振興的未來圖景,可期可待。
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范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