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彩紛呈的古代茶具
發布時間:2025-04-10 點擊:10
茶具,古代又稱茶器或茗器。“茶具”一詞最早出現于漢代,到唐代,“茶具”的說法在唐詩里就很多了。宋代皇帝將茶具作為賜品,可見它地位很高。古代茶具的材質,唐宋主要以陶瓷制品居多,逐漸取代過去的金屬、玉制茶具,原因主要是陶瓷茶具相對金玉茶具來說,價格更便宜,煮水性能好,而且盛茶又能保持香氣,所以容易推廣。當時茶具主要是指盛茶、泡茶、喝茶所用的器具,這一概念與現在所說的茶具相差不大。
法門寺出土的茶具就是整套的煮茶工具,一共11種,12件,都是金銀制品。到了宋、元時期,隨著茶道藝術的變化,茶不再放在鍋里煮了,而出現了“點茶”也就是“泡茶”這種新方法,就是將燒開的水放在湯瓶里面用來沖茶。這個時期陶瓷茶具應用廣泛,形制十分精美。在首都博物館,我們看到了珍藏于這里的元代的精美茶具。
經歷了唐和宋元時期的發展演變,到了明代茶道藝術越來越精,對泡茶、觀茶色、酌盞、燙壺更有講究,而要達到這樣高的要求,所用茶具也更為名貴。關于明代的茶具,在《紅樓夢》第41回里有這樣的描述:“賈母用成窯名貴瓷場的五彩小蓋盅”,成窯指的是明代成化窯,可見它的珍貴程度。現在這套珍藏于首都博物館的明代成化年間的茶具,就是這一時期茶具中的最經典之作。
首都博物館保管研究部主任武俊玲介紹說:1962年,在北京新街口外小西天清代黑舍里氏墓出土了一對葡萄紋杯,從其中一只杯子內底可以看出是使用過的,這對明成化斗彩杯胎薄如玉,造型精巧,應屬斗彩中的名品,斗彩中尤數成化年間燒制的最為昂貴。
清代飲茶的風俗延續了前代風格,變化不大,只是茶具更趨向于精巧。這套清代雍正年間的茶具為傳世品,茶壺是花鳥紋提梁壺,旁邊是與壺相配的一對杯子,造型優美、圖案細膩規整。據有關專家介紹,像這種茶具當時是給皇家的專供品,一般多為孤品,所以留存至今的價格都非常昂貴。據來自海外市場的拍賣信息,僅清代的一對茶杯,價格就達到了60萬美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