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廷普洱茶膏的由來
發布時間:2025-04-09 點擊:6
普洱茶始于東漢,興于唐宋,盛于明清;距今已達兩千年之久。它是馳名中外的普洱茶膏的發祥地,是茶馬古道的源頭。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清朝皇宮的普洱茶是如何而來的。清朝皇宮的普洱茶膏如何而來呢?
是清朝皇宮自己制作的。
這又是為什么呢?原因有兩點:
第一,當時的云南政治形勢極不穩定,經常出現“反清復明”,加之地處在邊陲,離京城路途遙遠,統治者極為害怕投毒;
第二,云南土法制作的茶膏基本上以熬制為主。這種反復的熬煉與“煉丹術”有點相似,其鉛、砷的含量自然很大。加之這種高溫會破壞茶葉多種營養物質,失去原有的價值。
于是,乾隆時期,乃至以后的茶膏制作被遷入到清朝皇宮內的御茶房(原址在乾清宮東廡),并且在制作工藝上做了非常大的改進。
清宮御茶房的制茶工匠們在借鑒了宋代“小榨去水,大榨出膏”的工藝基礎上,采取了一套近似我們現在低溫萃取、低溫干燥的工藝,創造了一種新的“壓榨制膏”工藝。這種工藝,使用的原料仍然是云南上貢的普洱茶。
非常有意思的是,他們為了選料更精細,或者防范茶中投毒,竟在御茶房之外建了“清水房”,將云南上貢的普洱茶進行“檢驗一解塊一漂洗一檢驗”。在正式壓榨前對原料進行檢測和“預處理”。然后將其移到御茶房正式壓榨制作,其壓榨的整個工藝極其復雜,所有的制作都是在常溫下進行,沒有任何高溫的過程,使生產出的“普洱茶膏”在品質上有了新的提高,一躍成為宮廷制品(又稱為“宮廷御品”),使普洱茶膏的制作進入第二個發展階段。
“普洱茶膏”由此正式確立。也就是我們現今俗稱的“宮廷普洱茶膏”。
也許,正是因為這一點,才使得當時的藥學家趙學敏(公元1719 - 1805年)在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5年)所著的《本草綱目拾遺》中,將“普洱茶膏”正式納入其中。這是我們從官方的文獻中看到的第一個正式稱謂:普洱茶膏。
《本草綱目拾遺》是一部非常嚴謹的著作,它是繼《本草綱目》之后另一部集大成之作。其作者趙學敏是一位治學嚴謹的藥物學家。他出身宮宦之家,其父知醫,本人自幼愛好醫學,勤于鉆研。他曾開辟藥圃(即養素園),親自種藥,以獲取直接經驗;同時,叉遍游各地采訪藥物,善于向地方民間醫生吸取經驗。他一生著述甚豐,大約有十幾部專著。但可惜的是,至今只有《本草綱目拾遺》和《串雅》兩部留存,其余十幾種都已佚失。清朝皇宮的普洱茶膏如何而來呢?
《本草綱目拾遺》采錄藥物921種,其中716種藥物為補充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未收錄的民間草藥,其余則是對《本草綱目》所敘述草藥形態、主治不夠詳盡之處加以補充,或糾正同名異物、同物舁名的訛誤等。更重要的是對《本草綱目》中的欠妥和錯誤之處加以訂正。如《本草綱目》中說,粉錫(鉛粉)辛寒無毒,趙學敏則指出有婦人“服鉛粉致死,手足皆黯。”說明鉛粉有毒,糾正了這一錯誤。而且趙學敏對于《本草綱目》中分類不怡當的都加以訂正。
《本草綱目拾遺》所引據的醫藥書達282家,引據的經史百家書目也達343家,包括當時罕見的鈔本和珍秘本。如汪連仕的《采藥書》,李草秘《海藥秘錄》、《百草鏡》,王安卿《采藥志》等。另外,該書附錄了一些方劑,還輯錄了很多嘉慶以前的醫學成就。清朝皇宮的普洱茶膏如何而來呢?
值得注意的是,《本草綱目拾遺》打破了中醫藥只強調“國粹”,拒絕外部(指外國)的成就,破天荒地第一次將國外的一些草藥(相當于現代的進口藥)介紹給了國人。如金雞勒(即金雞納皮)、東洋參、西洋參、鴉片煙、日精油、香草、臭草、煙草等。可見,趙學敏不是一個封閉的學者,其開放的心態足以令當今的中醫藥學者汗顏。何況,他又是處在乾隆時期極其封閉保守的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