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茶的起源:普洱熟茶的前世今生
發布時間:2025-04-09 點擊:9
在上世紀70年代以前,香港是普洱茶的最大消費地,那個時候人們去茶樓喝茶,普洱茶被看做大眾茶,烏龍茶才是高端茶。當年普洱茶做完后要存放一段時間,香港屬高溫高濕的氣候環境,地價也是寸土寸金,普洱茶多被存放在地下室,潮濕的環境加速了普洱茶的轉化速度,使茶葉的香氣快速流失,湯色漂亮但湯感寡淡,韻感和滋味也有所降低。
此時人們就在想:既然生茶要放很多年才能品飲,為什么不改變工藝,讓茶葉的口感快速接近放了很多年的老生茶的口感?于是才有了熟茶的潮水、渥堆技術。近代熟茶工藝于1973年試制,1975年試制成功。也就是說熟茶的試制是為了追趕香港倉老生茶的口感,所以在1975年普洱茶熟茶工藝定型的時候,所有的茶葉發酵程度還比較輕,到80年代工藝成熟。這段時間中國茶葉總公司云南分公司給各茶廠下達了任務:大力推廣生產普洱熟茶,一直到90年代初,人們喝到的熟茶就是現在的輕發酵口感,有回甘生津,但湯感稍顯寡薄。
90年代初期到中期,臺灣人進入大陸做茶,他們認為“爺爺存茶孫子喝”不符合商業價值規律,因此不斷探索,改進工藝,也加重了茶葉的發酵度,才有了后來市面上看到的完全發酵工藝。但從上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這二十年間生產的茶葉,大多銷往香港、澳門、臺灣、新加坡一帶,基本不在大陸流通。
普洱熟茶的制作工藝隨著市場需求和大眾品飲習慣一直在不斷改進,直到前幾年,茶商們才又開始嘗試做輕發酵系列的熟茶。以守興昌【風韻】為例,茶葉包裝上的“云南青”字樣表示熟茶的含義,而“云南青餅”則是生茶的含義。
輕、重發酵熟茶的區別
輕發酵熟茶保留了生茶的一部分口感,沒有將茶葉中的活性物質完全發酵,因此茶葉才保有了越陳越香的生命屬性,這也是普洱茶的靈魂所在。
重發酵茶葉是將茶葉中的活性物質完全發酵,再留下惰性物質。重發酵茶葉也可以越陳越香,隨著時間流逝,湯色會越來越漂亮,厚度和糯感會增加,但是它始終不會出現回甜、喉韻這些生茶所具備的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