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白芽奇蘭茶初制加工技術
發布時間:2025-04-05 點擊:20
前言:
白芽奇蘭茶的加工程序包括初制加工和精制加工。初制加工后的產品俗稱“毛茶”,毛茶經過精制加工后,其產品稱為“精茶”或“商品茶”。
白芽奇蘭茶屬中國六大茶類中的“青茶”(烏龍茶)類,其初制加工方法與烏龍茶大體相同,經過采青、萎調、做青、殺青、揉捻、初烘、初包揉、復烘、復包揉、足干等十道工序,加工制成毛茶。
1
采青
白芽奇蘭茶制作嚴謹,技藝精巧。高山有機茶分為春秋兩季采摘,谷雨至立夏為春茶,秋分至寒露為秋茶。制茶品質以春茶為最好;秋茶次之,其香氣特高,俗稱“秋香”。 手工采茶宜采用提手采,保持芽葉完整、新鮮、勻凈,不夾帶鱗片、茶果與老枝葉。
1操作方法
白芽奇蘭茶手工采摘取上一芽兩夜或一芽三葉作為合格鮮葉標準。
采摘時不能用指甲去“掐”斷葉梗。正確的手法是:拇指捏住三葉的梗部,食指彎部托起茶梗,用巧勁迅速“蹭”斷茶梗。
2采摘要求
1) 晴天的正午10:00至下午15:00采摘的鮮葉質量最好也就是午青;早青和晚青次之。
2) 早青、午青、晚青要嚴格分開;
2
萎調
貯青結束后,茶青根據天氣情況進行以下不同方式的萎調。其中,利用日曬進行萎調(又稱為 “曬青”)最為常用。
1日光萎凋(曬青)
1) 時間:應避免強陽光曝曬,視萎凋程度,歷時20min~40min。
2) 溫度:葉面溫度控制在35℃ 以下。
3) 攤葉量:每平方米攤葉量為0.5kg~1kg。
4) 操作:把茶青均勻薄攤在竹席、水篩或鋪“谷達”的水泥地面,及時輕手翻動。
2室外自然萎凋
1) 溫度:氣溫22℃~30℃。
2) 攤葉量:每平方米7kg~8kg。
3) 操作:把茶青均勻薄攤在竹席、水篩或鋪“谷達”的水泥地面,30min翻動一次。
3室內自然萎凋
1) 溫度:室溫22℃~28℃。
2) 攤葉量:每平方米1kg~1.5kg。
3) 操作:把茶青均勻薄攤在竹席、水篩或鋪“谷達”的水泥地面,40min~60min翻動一次。
4加溫萎凋
1) 溫度:視送風量大小,熱風溫度控制在32℃~40℃。
2) 攤葉量:建熱風萎凋槽,槽面安竹篩 ,萎凋槽每平方米攤葉7kg~8kg。
3) 操作:把茶青均勻攤在萎凋槽內,每10min~20min翻動一次。
茶青經過萎調,當葉青轉暗綠色,葉面光澤消失,微帶青香,頂二葉下垂,稍有彈性,茶青失水均勻,減重率9%~12%時為萎調適度。這時要把萎凋后的茶青移入室內,翻動后均勻攤放,散熱涼青,防止風吹、日光照射,涼青時間0.5h~1.5h。
3
做青
1 操作方法
茶青投入搖青機轉動,每次搖青后都要進行涼青,搖青、涼青反復進行3次~4次。每次搖青先輕后重,涼青時間先短后長,涼青攤葉量先薄后厚。最后一次搖青完成后將茶青租稍加厚攤、靜置,至“發酵”適度即可轉入下個工序。做青整個工序歷時約10h~18h。
做青一般在傍晚開始進行。一般來說,第一次搖青時長為2~4分鐘,涼青時長1~1.5 h;第二次搖青時長為4~8分鐘,涼青時長為2.5~3 h;第三次搖青時長為10~20分鐘,涼青時長4~5 h;第四次搖青時長為10~20分鐘,涼青時長4~5 h。具體操作要視茶青、季節、當天氣候等多種因素靈活掌握。
2 技術要求
搖青完成后,茶青減重率為萎凋葉總重的8%~15%。感官要求:即葉轉黃綠色,葉緣紅變(紅變面積約占葉片面積20%),葉脈明亮,均勻適度,透發青香和品種香味。
3 搖青注意事項
1)青房溫度18℃~23℃,相對濕度70%~80%為宜。春茶低溫多霧須關閉房門窗戶,可配備抽濕機抽濕降低濕度;夏暑茶氣溫高可配備空調機,溫度控制在18℃~20℃。秋冬茶氣溫低,應設法提高室溫。
2)第四次搖青后,若逢氣溫低于18℃,可于殺青前期1h左右把茶青倒入大筐內,堆成“凹”
形,上蓋茶袋,以提高葉溫,促進發酵。但這種處理時間不宜太久。
3)夜間觀察茶青色澤、葉綠紅邊程度,要掌握比白天紅點明些,各次觀察應眼看、手摸、鼻聞三結合綜合判斷,以提高準確性。
4)搖青應根據次日殺青先后順序,分批掌握搖至不同程度,一到程度,即投入殺青。這樣便于流水作業,平衡生產,提高廠房機器設備利用率。
4
炒青
1 操作方法
當滾筒殺青機的筒壁溫度達到200℃~240℃,或110型液化氣殺青機溫度達到220℃~250℃時,即可將茶青投入進行殺青。每筒的投葉量為10kg~20kg,殺青過程中要注意掌握溫度,要求“適當高溫,先高后低”,每筒的殺青歷時長為10~15分鐘,具體根據茶青原料的老嫩程度靈活掌握,幼嫩茶青要稍“重殺”,粗老茶青要稍“輕殺”。
2 技術要求
殺青完成后,茶青減重率為做青葉重的18%~22%,含水率小于60%。感官要求:葉轉暗綠色,葉質柔軟,梗折彎不斷,帶有熟香味。
3注意事項
1)要適當高溫,以投入青葉后連續發出“噼啪”聲為準,如果聲音大而密,是鍋溫太高,反之鍋溫偏低,殺青后期適當降低鍋溫,以避免產生焦梗焦葉。
2)投葉量要適宜。太多,翻炒不勻,茶葉帶悶味,殺青歷時長,投葉太少,既易炒焦,又不利揉捻成形。
5
揉捻
揉捻是促使白芽奇蘭茶形成緊結彎曲外形的塑形工序。一般采用揉桶直徑為30~40厘米的揉捻機。殺青葉趁熱裝上揉桶,30型的揉捻機投葉量為7-10斤,邊揉邊加壓。要掌握“趁熱、少量、快速、短時”的原則,加壓時先中壓后重壓,揉時不宜過長,一般時長為4~8分鐘。揉捻完成后,殺青葉扭曲成條,即可下機解塊,進行初烘。
6
初烘
初烘即將揉捻葉進行第一次烘焙。初烘采用烘干機烘焙或手工焙籠烘焙。
1 操作方法
烘焙時掌握“高溫、薄攤、快速,適當保持水分”的原則。采用烘干機烘焙,溫度控制在100℃~110℃,攤葉厚37.5px;手工焙籠烘焙,溫度控制在100℃~110℃,攤葉厚50px~75px,焙籠烘焙過程中需進行2~3次的翻拌。初烘歷時10~15分鐘。
2 技術要求
初烘結束時,減重率為揉捻葉重量的25%~30%(含水率45%~50%)。感官要求:葉色轉暗綠,干濕一致,手摸不粘手且有濕潤感。
7
初包揉
初包揉是塑造外形的重要手段,可用手工包揉或機械包揉,目前多采用機械包揉。
1機械包揉操作方法
用特種尼絨布(規格1米×1米),投葉量5kg~7kg置于包揉機(又叫速包機)上包揉打包約10秒鐘,使其成“南瓜狀”的茶包,然后將1個~3個茶包置于平板機上平揉3~5分鐘,將茶包從平板機上取下,用松包機或用手工將茶包內的茶葉翻轉,再次進行機械包揉、平揉,如此反復5遍~8遍。
2技術要求
采用速包機速包后經平板機包揉擠壓成形,速包、平板反復5遍~8遍,使茶條形成緊結或彎曲成形。包揉結束后,茶團要及時解塊散熱進行下一道工序—復烘。
8
復烘
經過初包揉后,茶坯葉溫下降,不利于塑形,需進行復烘提高葉溫。可采用烘干機復焙或手工焙籠復焙
1 操作方法
復烘時要掌握“快速、適溫、適當保持水分”的原則。采用烘干機烘焙,溫度控制在90℃~100℃,攤葉厚25px~50px;手工焙籠烘焙,溫度控制在約70℃,投葉量0.7~1公斤。復烘歷時10~15分鐘。
2 技術要求
復烘結束時,茶坯失水率為10%~12%,此時含水率為30%左右。感官要求:手摸茶條微感刺手為適度。
9
復包揉
1操作方法
茶坯經復烘后,要趁熱進行復包揉。其操作方法與初包揉相同,但投葉量可比初包揉稍多。包揉用力要先輕后重,前幾次速包后,不經過平板機直接進行松包、復揉,以避免出現條形扁、碎末多的現象。后幾次進行速包、平板機平揉、松包,反復進行共5~8遍。
復包揉結束后,將茶包布巾捆緊,靜置定型。茶包擱置定型時間要恰當,太早解松茶巾不利于定型,反之,條形雖好,但色澤紅褐,有悶味。一般靜置定型約20~30分鐘為宜。
2技術要求
經復包揉后,茶葉外形條索緊結、重實、卷曲呈“蜻蜓頭”或稍圓形,色澤油潤。
10
足干
將定型后的茶包及時解開進行烘干,可用烘干機烘干或手工焙籠烘干。
1操作方法
采用烘干機的,茶團要充分解開,攤葉厚度375px左右,溫度控制在90℃~100℃。
采用手工焙籠的,要分兩次進行。第一次每籠放入3~4斤茶團,溫度控制在60℃左右,烘焙至茶團松開,手工將茶團解成散狀,繼續烘焙至茶葉氣味清純(此時含水量約15%)時,下烘攤涼1小時左右后進行第二次烘焙。第二次烘焙每籠投葉量4斤左右,溫度控制在50℃~60℃,其間翻拌2~3次,歷時0.5~1小時。注意翻拌時要將焙籠移離焙屜,以防茶末掉入焙屜內產生煙氣。
2 技術要求
足干后茶葉水分含量為4%~6%。感官要求:色澤砂綠烏潤,香氣純正清香,無異味,手握之有刺手感,捏之即成粉末,折梗即斷。
茶葉足干后,攤涼40~60分鐘,即可收起裝入茶袋、茶箱中收藏。至此,白芽奇蘭茶初制完成,其產品稱為“毛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