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和“茶話會”的由來
發布時間:2025-03-29 點擊:19
一年一度的新春節佳就要到了。每至此時,不少單位都要在節前,舉辦一次年終酒宴,借此之機,領導和同志們互相舉杯敬酒痛快地吃喝一番。在盡情歡樂之余,我們也常看到因酒因食而衍生出來的一些不愉快之事,甚至釀成的悲劇。緣此,我想,如果把年終的酒宴改為廉潔高雅的茶話會,那將是普得人心的最佳之舉啊!
“茶話會”是在古代的茶宴、茶話和茶會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也就是我們今天常見到的備有清茶及茶點的集會或社交活動。“茶話”一詞,古人方岳在《入局》詩中云:“茶話略無塵土雜”,意為“以茶引言,因茶助話”的雅舉,是“‘茶性本潔’、‘塵心盡洗’”的體現,自然非同酩酊后的杯盤狼籍了。“茶會”最早見于唐代錢起的《過長孫宅與郎上人茶會》詩,詩中云:“偶與息心侶,忘歸才子家。言談兼藻思,綠茗代榴花。岸幘看云卷,含毫任景斜。松喬若此逢,不復醉流霞。”詩中的主人和客人,神情灑脫的飲著酒,連天暗暮歸也忘了。茶會歡樂之情溢于詩中。如此看來,這種以茶和茶點為主要元素的茶話會,在我國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
由于茶話會“廉潔、勤儉、樸實、無拘”的清雅內涵,茶話會在我國出現以后,這種飲茶聚會的社會風尚,很快就傳遍了世界各地。17世紀在荷蘭飲茶已成風氣,主婦們常以品茶聚會為樂趣。18世紀,茶話會已盛行于英國倫敦的一些社會組織,至今英國的學術界還經常采用茶話這種形式,以茶融情,研究學問,美其名曰“茶杯精神”。在重視茶道的日本、韓國以及東南亞各國,也早已把茶話會引入了各種社交活動,遂成了他們以茶敬客講究文明禮儀的日常之舉。
茶話會推崇的是一種廉潔、高雅、祥和的清正之風,因而在傳統文化濃郁的我國,很受人民大眾的歡迎,也早已廣泛運用在各種社交活動之中。我們欣喜看到,上至黨中央、國務院舉辦的重大活動,下至各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的聯誼座談、學術交流,都樂于運用這種質樸無華的茶話會形式來舉辦。特別是在新春佳節辭舊迎新之際,茶話會更普遍受到人們的青睞和歡迎。因為在茶話會上,大家一起品茶用點,不拘形式,隨意交流,情趣橫生,其樂融融。這其中決沒有勸酒契宴時的后顧之虞,也是時下黨中央、國各院倡導的廉潔過節端正黨風的文明之舉。緣此,我們說,適逢年節到來之際,不妨把酒宴改為茶話會,那將是何等的好啊!(趙西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