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觀音的“音韻”是風靡全球的原因之一
發布時間:2025-03-28 點擊:24
安溪鐵觀音的制作程序主要有:曬青-涼青-搖青-炒青-揉捻-初烘-復烘-復包揉-烘干,共有9道工序。其“音韻”特征,是在做青階段中通過合理地控制搖青的轉速及次數,搖青的時間和鮮葉的發酵程度而形成。
“音韻”,在不同的茶人,包括茶葉專家都有不同的表述。但至今還沒有一個被廣大茶人所認可的、權威的提法。看來這“音韻”何解,只得留待后人品斷,這也正是鐵觀音之魅力所在。
“音韻”
并不等于“酸”
正因為“音韻”難解,有的茶商和一些剛剛接觸鐵觀音的消費者,簡單地將“音韻”表述為“酸”,認為酸就是鐵觀音“音韻”的基本特征,品質高的茶葉味都帶酸。其實,這種提法是錯誤的。
鮮葉于中午時分采摘返廠后,茶農在做青階段中,要對茶青進行曬青和涼青,還應該進行四次搖青和攤青,這時一般已到了半夜時分。在第四次攤青后,要將做青葉靜置,以利茶青發酵。由于做青葉的發酵呈波浪狀態,即香氣,滋味的形成有一個由高峰到低谷,由低谷再到高峰,周而復始的波浪形過程,這一靜置的時間跨度很長,大約有10個小時,16個小時,22個小時,30個小時四個階段,它要根據做青葉的狀況,做青發酵的情況,市場的口味而定。
“音韻”有多種
表現形式
采用安溪鐵觀音傳統制作方法,在正常狀態下,靜置的時間應由當夜的11時-12時到次日中午的10—12時炒青前,這時茶青有輕微的轉暗綠和發青香適時進行炒青,成茶的滋味醇厚,一般帶有明顯的“音韻”,茶農經常稱之為“正味”。這是“音韻”傳統的表現形式。
而后,次日夜10時左右進行炒青的,安溪茶農稱之為“消青制法”。通過延長攤青時間,做青葉再次呈現高峰發酵,待做青葉第二次由黃綠轉暗灰綠時進行炒制。這時做青葉較硬挺棘手,帶強香酸味,水分及葉內物質散發較多,已有超時炒制的意思。此輪復炒,成茶色澤濃綠,有光澤,香氣粗而高,帶酸味,水分呈黃褐色,葉底暗綠硬挺。茶農稱之為“粗酸”。
在次日下午5時進行炒青的,安溪茶農稱之為回青制法。這時的做青葉第一次由黃綠轉為暗綠,硬挺,青味褪,香味呈現有微酸甜味,要在發酵程度呈現高香的前期付炒,遲延則香氣退,葉轉硬,就須拖至第三波。其成茶常帶有“清酸”味,口感好,這是不同制法下呈現鐵觀音特殊“音韻”另外一種表現形式,茶農經常稱之為“清酸”或“青酸”。
在次日后半夜至第三天上午炒青的,安溪茶農稱之為“拖青制法”。經過長時間的攤青,做青葉反復變化,第三次由暗綠再轉烏綠泛白,葉梗硬,葉片干萎,手摸有扎手感,香氣粗濁,有強酸帶餿,已是多度的發酵。這時復炒,做青葉含水量少,成茶枯黃綠,有輕松感,香氣粗。茶農稱之為“拖酸”。
在揉烘階段,在捻揉后、烘焙前這段時間內,包在揉布中的茶團靜置時間如果掌握不好,會產生“酸”,茶農稱之為“困酸”;在梅雨天氣情況下,天氣潮濕悶熱,對青葉的水分散發不利也會產生“悶酸”。
由此可以看出,鐵觀音的“音韻”的表現形式,有傳統制法所產生的“正酸”,“回青制法”所形成的“青酸”或“清酸”,它質好價高。而“消青制法”所產生的“粗酸”、“拖青制法”所產生的“拖酸”、包揉形成的“困酸”等,則不能稱之為“音韻”。
不同地域
鐵觀音“音韻”也不同
安溪鐵觀音如果進行細分,在安溪不同地域所生產,其“音韻”表現也有差異:
南線區生產的鐵觀音,香氣清長,香中有味,“音韻”濃醇清活;
北線生產的鐵觀音,香氣鮮高甜爽,帶有鮮乳味,“音韻”濃厚滑爽。
通常來說,品質高的鐵觀音茶香馥郁,其香型獨特且留香較長,入口回甘帶蜜味,這種獨特的韻味為“觀音韻”,是不能簡單用“酸味”陳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