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茶業科技的復蘇
發布時間:2025-03-25 點擊:23
1950—1957年期間,茶業科技試驗工作主要由設有茶業專修科的大專院校、農林部所屬的關部門、中國茶葉總公司、部分茶業試驗場及有關單位分別進行。
當時,我國茶業科技的首要任務是恢復和發展茶葉生產,所以著重做了以下工作:首先是推廣適用技術,懇復荒蕪茶園,提高制茶技術和傳授改制技術,發動能工巧匠,努力使炒茶實現工具化和半機械化,降低勞動強度,提高生產效率,改變落后的生產面貌;第二,廣泛開展培訓工作。組織技術人員下鄉下廠;第二,廣泛開展培訓工作。組織技術人員下鄉下廠,宣傳和傳授科技知識;第三,圍繞提高茶葉質量,改變茶園低產面貌進行研究工作;第四,恢復和新建試驗機構。
1950年,安徽省祁門茶業改良場改名為“祁門茶葉實驗改良場”,場址設在祁門平里、以試驗、示范為宗旨,屬中國茶葉公司皖南分公司領導。1952劃歸安徽農業廳領導,場部遷到縣內城區,重新規劃,添置圖書,增加設備,逐步開展了研究工作。1955年又改名為“祁門茶葉試驗場”,成為專業茶業科研機構,貫徹以科研為主,科研與生產示范結合的方針。1951年1月四川省農業廳灌縣茶葉改良場改為“四川省灌縣茶葉試驗場”。同時,云南省成立“云南省農業廳佛海茶葉試驗場”,1953年又改名“云南思茅專署茶葉科學研究所”。1952年湖南省將原“湖南茶事試驗場高橋分場”定名為“湖南省農林廳高橋分場”,至1955年又改名為“湖南省農林高橋茶葉試驗站”。1952年7月福建省福安茶葉改良場改建為“福建省福安茶葉試驗站”。1953年,貴州省將湄潭實驗茶場改建為“貴州省茶葉試驗站”,歸屬省農業廳領導。同年,江西省成立了“修水茶葉試驗站”。在1956年前后,不少產茶區也成立茶葉試驗場,如浙江余杭茶葉試驗場,江西省婺源縣茶葉實驗場,浙江三界茶葉試驗場,四川省雅安茶葉試驗站等等。這些研究機構的恢復和新建,促進了中國茶業科技事業:使中國有了一批茶葉科研機構,建立了一支科技骨干隊伍;開展了科學實驗,取得了一批成果;編纂出版了《中國茶訊》、《茶葉導報》等刊物和小冊子,宣傳和推廣了技術;培訓了一批基層技術力量,為中國的茶業科技發展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