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覓香“宋種”鳳凰單叢茶
發布時間:2025-03-21 點擊:15
品潮汕工夫茶,喜愛鳳凰的茶客最愛炫耀的莫過于宋種單叢了,這個品種在不同時期曾名“大葉香”、“巖上珍”、“黃梔香”、“豐收茶”、“東方紅”,既有時代的色彩又展示其身份的顯赫。
宋種,宋代已有的品種?在鳳凰山上至今確實生長著上千株百年及數百年的老茶樹,它們構成了鳳凰茶獨特的單叢品系,也鑄就了它悠遠的茶葉生產史。
“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農本草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唐·陸羽《茶經》)中華始祖神農炎帝為子孫的幸福發現了第一片茶葉,之后這種讓人“神清氣爽”的葉子,從一味最好的解毒草藥變成了國飲,中國也成茶葉發源地和生產大國。這漫漫的茶路,距今有五千多年了吧。
中國茶葉還以品種繁多而著稱,鳳凰單叢也添列其中,特別是這些年鳳凰單叢以“香高韻長”、“形美、色翠、香郁、味甘、耐沖泡”的特質為世人稱絕,鳳凰鎮因此被國家命名為“中國烏龍茶(名茶)之鄉”,“鳳凰茶是中國的國寶”(日本茶葉博士松下智語)。
高山出名茶,名茶總有一段美麗的傳說。鳳凰茶也一樣的。
兵荒馬亂的南宋,炎帝二年即1278年幼帝趙丙被元兵追殺而一直南逃。在經過鳳凰山時,這個小皇帝饑渴難忍,又找不到水源,侍從們在山上茶樹采下葉尖似鳥嘴的葉子,嚼后生津止渴,爽心提神,皇帝連連稱贊,自此后人廣為栽植,還稱之為“宋種”。
也有另一種更為神奇的說法。小皇帝逃到鳳凰山時口渴思飲,山上的“鳳凰神鳥聞知”,于是“口銜茶枝賜茶”……鳳凰也叫“鳥喙茶”或“鳥嘴茶”,這鳥嘴茶也就是“宋種”。
鳳凰茶是否開始于宋代,至今沒有找到確切的史料記載,所以不敢妄說。但鳳凰山上真的存在過“宋種”的古茶樹,生長在海拔1000多米處的烏崠山李仔坪草坪地巨石旁,茶樹有十個分枝,枝繁葉茂,采摘時十人上樹只聞其聲不見其人,做出的茶葉品質優良,當地人將它視為神樹,每年除夕均為其舉行隆重的祭拜儀式,茶商能得到者把它供為鎮店之寶。遺憾的是這棵茶樹于1928年枯死了。1954年有茶葉技術員梁祖文調查測得這棵枯干茶樹主干直徑達46cm,并鋸取兩截送當年汕頭專區工農業生產展覽會展示。處于自然生長或半野生狀態下的茶樹有如此徑粗,生長當在數百年以上。現在鳳凰山仍有冠稱宋種的名叢4株,包括文章開頭提到的“東方紅”諸多名號的烏崠李仔坪泰石鼓下的宋種黃梔香、烏崠李仔坪中厝厝后的宋種黃茶香。(邱陶瑞《潮州茶葉》)
尋覓著悠悠的茶香,潮汕茶葉生產的來路有據可考者應該是明嘉靖間,潮汕茶葉此時已形成種植和生產規模,還成了朝廷征收的貢茶。當時饒平縣每年須貢“葉茶一百五十斤二兩,芽茶一百八斤三兩”(明·郭春震《潮州府志》)。饒平當年的茶葉產區也包括了鳳凰山區,而出貢的數量相當于全國貢茶的十分之一強。
茶香飄過千百年,回眸有“宋種”那一株的殊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