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馬古道上的背夫
發布時間:2025-03-19 點擊:25
藏族人民的茶是靠著一位位背夫的艱難跋涉,從川藏茶馬古道起點雅安出發,一步一個腳印走到康定,分包,之后用牦牛皮再包裝,分別沿南線、北線到達西藏。
雅安各茶號發茶最繁忙的日子,茶馬古道上的背夫每天就要起來,每天出發的背夫都在500人以上。背夫們把領到手的茶包層疊摞好,用竹簽串連固定,再以篾條編成背篼,套上雙肩。在背行大背師的一聲吆喝下,這群向著死亡與人類身體極限挑戰的運輸者們,頭也不回走上了雄關漫道。
無法卸下的茶包
每一位背夫背上,是重約兩三百斤的藏茶。這兩三百斤的重量,他們一旦背上,就得從起點一直背到終點,中途是不會卸下來的。待有平緩處,才能扎下拐子,找地方歇息一會。因為不借助別人的輔助,沒有人能夠再把這兩三百斤的藏茶再次背起來。
從雅安去康定,向南過滎經翻越大相嶺到清溪,經瀘定、摩西到達康定的路,較為寬緩易行,也是朝廷向藏區輸入軍餉物資的官道,稱作‘大路’。向西經天全翻越海拔2987米的二郎山,經瀘定到康定的路,主要是背夫往來的羊腸小道,稱作‘小路’。小路險但近。一般走小路。二郎山的艱險是出名的,跌落山崖送命是常有的事情,冬天如果跌進雪槽,要到第二年二三月雪化了才能取出尸體。如果遇到土匪,命是自己的,但財物就保不住了。
上七下八平十一
什么意思呢?指的就是背夫們上山每走七步,下山每走八步,平地每走十一步,就要靠著t形拐杖歇一歇。茶馬古道上因此留下了一個個數不勝數的小窩——拐子窩,它們是背夫們行走茶馬古道艱辛旅程留下的印記。大背師,又叫拐子師,是背夫的領頭,他們不僅要背負同樣多的茶包,一路上,還負責審視路段和背夫負力情形。當年,大背師一般由背夫中出道最久、膽識過人的強者擔當,漫漫征途中,大背師見同伴們已疲憊不堪需要歇一歇了,便長‘噓’一聲,示意大家落拐休息。
吃睡的艱苦條件
背夫們一般日行三四十里路,出發時干糧是自帶的,中午簡單地吃點玉米粑。走到‘幺店子’,烤熱自帶的玉米饃,弄一碗鹽水,就是路上的伙食。如果能夠買上一碗‘豆泡子’,那就是一頓奢侈的伙食了。至于住宿,一般的客店、腳店里,備有‘哨凳’,用來歇茶背子。背夫們可于當晚蒸好玉米粑供第二天路上吃。地下鋪一些草簾子、玉米葉子、干谷草,就是我們的床鋪。勞累一天的背夫在入睡之前,每天還有一個固定的日程安排:為同伴療傷治病。誰的肩背紅腫了,就燒燙拐筢子的金屬杵尖壓往紅腫處,肩背磨爛的,敷上鹽巴以療傷痛。當疲憊的背夫們終于可以橫七豎八躺一屋子時,疲憊與睡意立刻征服了這一群肌肉發達的勞作者。在汗臭和體味彌漫的寒屋里,地上的臭蟲、空中的蚊子,肆無忌憚吸取著他們新鮮而健康的血液。但這一切,對于酣睡夢沉的背夫們早已無所謂了。待翌日天麻麻亮,他們又要踏上漫漫長途。那里,有更高的山峰,有更為崎嶇、險窄的山道。
這些平凡的背夫和馬幫,用生命鋪就了這條逶迤于世界屋脊之上的千年古道,他們過險山,涉湍江,將川、藏地區息息相連。雖然現代化的交通工具已取代了昔日的茶馬古道,但其迷人的文化底蘊、獨特的自然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