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
發布時間:2025-03-18 點擊:25
又是一年清明,在二十四節氣里,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也是與端午節、春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一般是在4月4日至5日左右。2006年5月20日,中國文化部申報的清明節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歷書》:“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小時候,不知道死亡的意義,把它當兒戲,長大后才知道,死亡就是當你閉上眼睛的那一瞬間你的所有的所有,都化成塵埃,隨風飄逝。
小時候,不知道失去的意義,覺得無所謂,長大后才知道,失去就是曾經你擁有的一切都被火焰吞噬,焚燒,最后化成灰燼,只存留在記憶。
在清明的節氣里,勾起淚中的哀愁。這也是一個追憶逝去親人、悼念先輩的時節,是中華民族的感恩節。
天邊的眼睛,默默地注視,也默默地追憶。也許是千年光陰,又或者是驚鴻一瞬,我們可能會記起,也可能會忘記。昔日戲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來。
光陰如梭,誰知道我們該去向何處,誰明白生命終點會變為何物。不如樂觀地想,不管生命多長,既然最終都要躺在那里,還不如樂觀多一點、珍惜多一點。
任他時光流逝,讓思念伴隨永遠。
清明,情感相守的心靈節日
文:賈世昌
向來,中國的傳統節日,都是與祭奠有關的,以祭悟道,默認寄情,這是中國人的智慧。
清明節,是最具代表性的與祭奠有關的節日,它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不僅是人們緬懷先人的節日,葉落歸根、認祖歸宗的家國情結,也在清明里得到了登峰造極的表達。
無論你人在何處,身處何位,只要你的心中還有自己的“家”,那么,清明節這一天就會魂牽夢縈地浸潤在你的靈魂里。
我們讀唐詩,有“路上行人欲斷魂”的經典,陸游詩《臨安春雨初霽》“猶及清明可到家”,也是在說人們紛紛心情急迫地趕著清明節往家里走。一個“家”與一個“冢”,在漢字中形態何其相似,也許古人在造字的時候,就有關于生死的智慧在其中了。人,既然是自然的造物,又具有創造的能力,但無論具有多么豐富的創造力和想象力都無法逃避死亡這一自然歸宿。
清明祭掃,歷來為人們所看重。“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一個特定的日子里來到神圣的墓地、陵園,面對那些已經長眠于地下的親人們,你不僅能聽見生者對逝者那如泣如訴的哀悼,更會默默地祝愿駕鶴西去的親人在天國里安身立命,保佑晚輩,而自己也會在現實生活里更加善待活著的長輩們、善待自己、善待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們。
其實,這就是中國式的孝道借助祭掃實現的一種傳統文化的延伸。
清明節,是一個今人與古人,生者與逝者,現在與過去,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進行多重溝通與交流的特殊時刻,飽含著我們人們對生與死的哲學思考、對人間大愛的珍視呵護、對人生價值的道德判斷。
“山水”同在為“清”,“日月”同在為“明”,一個“同”字,道盡了天地的秘密,是在精神上溝通生與死,陽與陰的一個虛擬文化的平臺。
逝者已去,生者還要行走在人生漫長抑或坎坷的路上,因此,人們一方面要祭奠亡者以通所謂的“陰間”,另一方面也要迎春游樂以順陽氣,選擇一個春和景明、神清氣爽、萬物復蘇的季節祭奠、緬懷、感恩、追思,踏青、折柳、沐浴、吟詠……
我們的祖先可謂用心良苦。
人是有著豐富情感的生靈,人在感懷中方知生命的意義,存在的價值,通過這樣的方式交流溝通,炎黃子孫厚重的歷史便有了人性的溫度。
莊子認為,人不必執著于生,因為生若是一次遠游,那么死就等同于自然的歸宿。
人從哪里來?又到哪里去?這是千百年來人類潛藏于心底本能的疑惑和叩問。如今,面對著紅塵滾滾、物欲橫流的現實生活,還有多少人能夠做到心靈的“清明”?
珍惜一生中得到的和擁有的一切,大徹大悟地明白有情相守才是家,從此行為坦蕩,心靈清明,自覺追求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的人生境界,這才是對發軔于華夏歷史深處清明文化的最好傳承和詮釋。
清明養生:保暖護肝
傳統的養生理論認為“春與肝相應”,意思是說春季的氣候特點與人體肝臟有密切關系。所以,春季的養生保健方法應以養肝為主。如果肝功能正常,人的氣機就會通暢,氣血就會和諧,各個臟腑的功能也能維持正常。因此,清明養生重在養肝。調養肝臟有“養肝”和“清肝”之分。具體方法有多種,如以肝養肝、以味養肝、以血養肝和以菜養肝等。
清明,正是冷空氣與暖空氣交替之際,亦日漸趨暖,所以天氣一會兒陽光燦爛,一會兒陰雨綿綿,人體常會出現四肢麻痹,在湯品調理中,除了要利水滲濕外,還要適當補益,因而養血舒筋最為重要。
1.清明踏青注意防寒保暖
清明前后,乍暖還寒,時而風,時而雨,天氣似乎也變得多愁善感。風多、雨多是清明節前后的氣候特征,但人們掃墓踏青,戶外活動增多,如果不加留心就容易受到風邪的侵犯。無論是掃墓還是踏青,都應做好保暖工作,最好準備一件可以隨便穿脫的外套,防止外邪的入侵。
2.清明運動宜緩不宜急
中醫認為人應四時,春季萬物生長,機體也是如此。從中醫來說,吐納調息法對人體陽氣有益。因此,建議大家穿著寬松衣服多到空氣清新之處,比如公園、廣場、樹林、山坡等地慢走、打拳、做操,盡量多活動,使陽氣增長有路。
清明飲食要點:保護脾胃忌發物
清明節又稱“寒食節”,有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禁火吃冷食的習慣。不過,有些人是不適合吃冷食的,在清明時節,凡是耗損或阻礙陽氣的情況都應該避免。"陽氣"升發是指脾胃的運動收縮,因此人們春季的食欲通常比較好,不過要注意飲食適度,保護脾胃的正常功能。
清明時節的氣候特點是多雨陰濕、乍暖還寒。此時的飲食宜溫,應多吃些蔬菜水果,尤其是韭菜等時令蔬菜,還有白菜、蘿卜等也適宜多吃。另外,清明節氣中可多吃些護肝養肺的食品,比如薺菜、菠菜、山藥,對身體有好處。
清明時節是哮喘、高血壓、心腦血管病等慢性疾病好發的季節,如果這時節再吃發物的話,很可能誘發這些疾病的發生,所謂“發物”,從中醫角度上是指動風生痰、發毒助火助邪之品,因此像羊肉、鵝肉這些食物要適當少吃,飲食還要以清淡為主。
飲茶推薦:明前綠茶、菊花茶
春天喝什么茶?自然是最新鮮的綠茶。在綠茶中最知名的莫過于龍井、黃山毛峰、碧螺春等了,綠茶中富含茶多酚,喝完神清氣爽,秒殺春困。
清明時節,天氣溫暖、陽氣生發,傳統養生學認為“春與肝相應”,因此春養肝常保健。此時可選擇具有疏散風熱、清肝明目功效的菊花茶飲用,不但可以養肝利膽、疏通經脈,還可借此將一個冬季積存在體內的寒邪散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