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與茶有染的下午
發布時間:2025-03-17 點擊:20
我曾經與茶有染。
茶,一杯清茗,看似簡單,實則不然。從神農氏摘下它的第一片葉片起,它就注定了會成為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而后興于唐朝,盛在宋代。唐人陸羽早已著有《茶經》,并創造了一套茶學,茶藝,茶道思想。《陸羽茶經》沒有細看,茶學,茶藝,如何擺置茶桌上的茶具茶道也不精通,但這茶飲,卻是自小就喜歡的。
二十幾歲時,對茶的依賴已到極點。那時日日清晨起來,必先洗凈茶具,燒水,泡一壺茶,飲幾杯下腹,才算是一天正式的開始,還有一個習慣,是至今還一直保留著的,就是每餐飯后,必要飲清茶數杯,否則定是口中難受,胃中難受。這種與茶有染的日子,對我而言想必是要持續小半生的。
少年時,是可以看到流星的時期,在夏夜的滿天繁星下,于屋外泡一壺茶,三五人竹椅圍坐,聽年長的老軍人說過去的點點滴滴,夜就這樣流淌,流星就這樣劃過,茶就這樣一杯接一杯的斟上,日子就這樣在茶香的圍繞中渡過。
后來,讀到杜牧的《題禪院》:“觥船一棹百分空,十載青春不負公;今日鬢絲禪榻畔,茶煙輕飏落花風?!庇诓璧那逖胖?,也品出了一絲空靈的禪味。再有宋人魏野的“洗硯魚吞墨,烹茶鶴避煙。”讀來意境之美,自是不可言說。歷來名士與茶有染者不在少數,鄭板橋便曾書寫過魏野的這兩句詩作為茶聯。
那年春末,上了趟黃山,名山出名茶,黃山歷史上就產名茶,品種多,知名度也高,說起黃山毛峰,太平猴魁,應該是無人不知。但我帶回的卻不是毛峰,而是一罐“藍貴人”,從飲它的第一口起就喜歡了。其實“藍貴人”是一種發酵茶,茶葉知識問答是人參烏龍茶的一種,據說以臺灣產的最為有名,飲后自有一股甘甜回味,有一系列的保健功效。喜歡它,倒不在于它所謂的保健功效,首先因為它令人遐想的名字——“藍貴人”,其次口感極好,所以就帶了一罐回來,而其實平常是喝慣了龍井的。有時,泡上一壺,看著它被搓成球形的葉片慢慢的在滾水中舒展,花草茶如何沖泡那盞茶,除了香醇甘甜之外,又多了一種動態的美,在靜靜的日子里,在充滿陽光的午后,也是一種享受。
記得某年夏末的一個午后,一壺“藍貴人”在手邊,坐在電腦前,與那頭的人說話,問她,喝茶不?我正在喝“藍貴人”。那個不愛喝茶的人回道,什么是“藍貴人”?我說,是一種茶的名稱,是不是很好聽?她說,喝,充滿女人味的茶一定喝。我笑著回答,不過這是一種保健茶,據說有調節情緒的功效。那頭馬上打出一行字,胡扯,什么保健功效,別亂喝這種東西,平日里蔬菜水果多吃點就好了。我笑著說,沒事,沒亂喝,就只是一種茶而已。
在那個與茶有染的下午,透過屏幕,我與情有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