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植茶始祖塑造
發布時間:2025-03-17 點擊:24
摘要:神農氏是中華民族農神崇拜的化身,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尊神農氏為茶祖,是宏觀意義上的文化認同,是尊重人們對茶業歷史的認識過程。對茶功用的再認識,利用方式的創新和改進者不宜稱為“祖“。茶樹人工栽植的方法,是一個地區長期利用、認識、經驗累積形成的,不是某一個人的發明,濫塑“茶祖“不利于茶文化健康發展。
關鍵詞:茶祖;植茶始祖;茶樹;種植
1 問題之緣由
21世紀初,長沙倡導“茶祖節“,宏揚茶祖神農文化;蒙山尊吳理真為植茶始祖,塑造蒙頂山為茶文化圣山,表彰對茶業茶事有貢獻者為“茶祖“傳承人;臨安尊梅福、天臺尊葛玄為植茶始祖,創造茶祖文化旅游節。一些微博文也爭鳴熱烈。余認為,茶祖與植茶始祖塑造不可熱。
2神農氏是中華民族農神崇拜的化身
《說文》:祖,始廟也。祖者,人之始也,先也。祖為行始。研究茶的發現地域和利用時間,目標聚焦在三峽地區。茶的藥用價值首先被當地遠古先民所發現,進而其飲用、使用價值陸續被開發。茶樹從一種野生植物被馴化成為重要的經濟作物,與人類生活結下了五千年不解之緣。傳說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毒,得荼而解。尊神農氏為茶祖,有特定的內涵,是炎黃子孫集體無意識農神崇拜的表現。后來者對茶功用的再認識,利用方式的創新和改進,算得上是專利發明,而不宜尊為“祖“。
神農之命名,源于古代先民對農業之神、醫藥之神、創造之神的崇拜。神農是一個部落首領,或許代表一個民族,或許代表一個神農時代。
神農氏的傳說最早見于《周易·系辭下傳》云:“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末。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日中為市,至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噬“。唐·歐陽詢《藝文類聚》卷十一引《周書》日:“神農之時,天雨粟,神農遂耕而種之;作陶冶斧斤,為耒耜鋤耨,以墾草莽,然后五谷興助,以助果瓜實“。
神話傳說中,神農氏的功績有五:制耒耜,教民始耕;作陶冶斧斤;日中為市,互通有無;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作琴以歸神。有考古資料顯示:新石器時代,人口壽命多在24~55歲之間,56歲以上少見,仰韶時期,平均壽命30多歲。神農氏一個人,在數十年的生命歷程中,是不可能完成這許多重大的社會革命。
據現代考古資料:黃河流域的粟作文明、長江流域的稻作文明,足以證實農耕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同時,詮釋了不同地域、時間的農神各有原型。烈山氏之子,柱,為稷;周棄,亦為稷。叔均,為田租。而更早發現“大禾“的南方農神,卻滯后很長時期才融人中原文化序列。
因農神崇拜而塑造理想化、神秘化的神農氏,流行于戰國時期,主要原因在于諸子百家的學術爭鳴與學派爭鳴,有三十余種典籍記述神農傳說。其中《呂氏春秋》、《淮南子》中記述較多。《世本》一書是最早將華夏三大人文始祖之一的炎帝與神農氏合二為一的“始作俑者“,而后又多有學者承襲《世本》之說,留下了許多難解的歷史謎團和二千年的爭議。
炎帝的傳說圈在關中一帶,神農傳說則在長江流域的荊楚。時間有先后,氏族、地域有不同。在中華民族大碰撞中融合為炎黃為代表的華夏民族主流,則是時代的進步與發展。中華民族尊神農氏為農業始祖形象,是炎黃子孫團結和諧的體現。在探究微觀史實中,發現與神農乃至炎黃相矛盾的線索,需辨清遠古歷史主脈與支脈的關系。要清楚典籍出現的背景與傳承關系。不然將陷入矛盾而不能自拔。
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毒,得荼而解。陸羽據此肯定“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游修齡教授認為:“如果19世紀末20世紀初,說茶作飲料發乎神農氏,是可以理解的。但經過百余年的考古學、歷史學、農業起源、民俗學、神話及相關學科的研究,對神農氏的傳說已經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不宜簡單地把神農氏看成五千年前發明飲茶的人物“。否定神農氏發現茶,不等于說“神農時代“還不知道利用茶。原始農業之初的采集階段,人們已認識的植物種類至少有1400種以上,發現利用茶是可能的。
茶者,南方之嘉木。三峽兩岸,左擁武陵,右攬熊山(即神農架)。聚居今巫山、彭水的遠古巫蛋族先民,控制了當時彌足珍貴的鹽泉資源,且靠山吃山,“往來靈山(巫山)采百藥“。因而有條件用鹽和茶(草藥)與湖南澧水流域從事“象耕鳥耘“,崇拜“大禾“農神的民族交換谷物、紡織物等生活必需品。所以巫蛋族人才能“不績不經,服也;不稼不穡,食也。“且“百谷所聚“,生活豐裕。巴地的巫蛋族先民在神農時代發現和利用茶的考據,在《茶的利用始源于荊巴間》和《古代巴地巫蛋族的鹽茶之緣》兩文中已有較詳的辨析。巴地民族利用茶的史實,口口相傳,留存在所崇拜的農神功勞薄上,是氏族時期集體無意識的必然;在民族大融合中歸結為中華民族崇拜的農業始祖神農氏所創造,亦是人類各民族文明進步發展的必然。
3茶的再認識和利用者不宜稱茶祖
“荊巴間采葉作餅“是茶葉加工方法最早的文字記錄。技出何人,無從知曉。往前查尋,有“曬干收藏“;而“生煮羹飲“和“咀嚼生葉“明確是摘生葉而用。往后至唐代,陸羽撰著《茶經》,蒸青餅茶的詳細加工方法才廣為流傳。爾后,一些詩文中的只言片語傳遞了新的茶葉加工信息。“曝成仙人掌“,“斯須炒成滿室香“。延續至近代,六大茶類及工藝改進、創新數以千計,這些有名無名的、有某一項或多項的發明、開拓者是否也要稱為“祖“!陸羽是茶的利用理論、方法、文化的集大成者,是茶產業的奠基人,神農之后,陸羽功不可沒,當時僅戲稱“茶仙“,后世才尊為“茶圣“。
在人類文明高度發達的21世紀,塑造“吳理真、梅福、葛玄等為植茶始祖“是現代“茶文化熱“的濫觴。
劉勤晉在《茶文化學》指出:“茶文化,就是人類在發展、生產、利用茶的過程中以茶為載體表達人與人之間的各種理念,信仰、思想情感的各種文化形態的總稱“。研究茶文化、不僅僅是研究茶樹的生長、栽培方式、茶的功能性成分及保健作用;也不是簡單地把茶葉學加上茶葉考古和茶的發展史。重要的是研究茶在被利用過程中所產生的文化和社會現象。
打造茶葉品牌,發掘地方茶史線索,提升地方茶的文化品位,無可厚非。但編造神話、傳說,古其人、古其事,附會離奇怪事,嘩眾取寵,所得到的反應只能是一時新奇,更多的是似信非信或質疑。“文化搭臺,企業唱戲“。為茶葉品牌打造,舉辦隆重茶事活動,創新眾多的“茶節“是否能達到預期目的,有多少不是過眼云煙。難道不值得深思。
4人工植茶由農茶共管而衍變的分析
茶的利用,是采自野生茶樹,而后有人為栽植茶樹,這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茶由藥用衍變為飲料,大致在戰國或秦代以后。需求增加,刺激生產發展。茶樹的人工栽植,最早的說法是“巴子國園有芳翦、香茗“。此園中的“香茗“疑為自然生長于農地中的野生茶樹,巴人在農地中采摘野生茶,逐漸認識了茶樹的特征及對環境的要求,可視為人工栽植的初級階段。
荊巴間(即川東、鄂西)是利用茶最早的區域,但先秦以前的典籍中幾乎沒有茶事的記載,這可能與巴人的文字和文字留存的方法有關。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飲之事。巴蜀以外的人群是通過巴蜀地區認識了茶和茶的利用方法,是茶廣泛利用的傳播者。因茶和茶的利用方法的廣泛傳播,才得以在漢文字中逐漸有了記載。如西漢時期僅有以下幾則:公元前165~160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有:棱笥和梗一笥的竹簡和木牌文。且同時出土有多種醫經、藥方,墓主視茶為藥明顯。公元前140~122年,司馬相如《凡將篇》“辯詫“與另19味中藥并列。公元前135年,漢武帝建元六年遣中郎將唐蒙通夷,見夜郎草市上有枸醬、茶、蜜等物。公元前59年,王褒《僮約》有“武陽買茶“、“烹茶凈具“。首次將“烹茶“、“凈具“、“買茶(賣茶)“作為詞語傳遞了豐富的茶葉生產、飲用、通流信息。公元1年前后,楊雄《方言》:蜀西南人謂茶日葭。《蜀都賦》:百華投春,隆隱芬芳。蔓茗螢翠,藻蕊青黃。
以上資料判斷,秦漢時,巴、蜀、黔、湘地區,茶已由藥用衍變為飲料或作為常飲之藥;蜀地茶葉生產呈現長足發展,飲茶已是小康人家日常所需。其時的茶,是否為人工栽植或野生與種植皆有,尚無直接文字依據。
我國茶樹栽培的歷史,差不多和飲茶同時開始的。《廣雅》:“荊巴間采葉作餅“。《出歌》:“姜桂茶辯出巴蜀“。《登成都白菟樓詩》:“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區“。《蘚賦》:“蕨生蘚草,彌谷被崗。......結偶同侶,是采是求。&rd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