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鐵餅︱印級茶的傳承,七子餅茶的開端
發布時間:2025-03-16 點擊:43
云南普洱茶的發展命名階段,從號級茶開始,到印級茶,再到七子餅茶,從命名的不同發展階段,清晰地見證了云南普洱茶的發展歷史。
所謂號級茶,是指清末到解放初期,由各個私人茶號生產的“古董級”茶;大約在上世紀50年代起,新中國實行計劃經濟,進行公私合營,普洱茶根據包裝上“茶”字顏色的區別,正式進入“印級茶”時代,從紅印、綠印到藍印。而從上世紀70年代起,普洱茶正式進入“七子餅茶”時代。
50年代中茶牌紅印和中茶牌藍印
在從“印級茶”時代過渡到“七子餅茶”時代之間,還出現了與傳統意義普洱茶形態不同的一種餅型——鐵餅。
鐵餅,就是鐵制模具壓制的普洱茶餅。由于工業機械壓力大,壓出來的茶餅硬度比傳統的泡餅更為緊實,堅硬如鐵,故得名“鐵餅”。比較具有代表性產品有誕生于昆明茶廠的昆明鐵餅等。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物資相對匱乏,人們急需提高生產效率,解放勞動力。人們希望通過技術革新,用現代化的工業機械取代傳統手工勞作,以此提高生產效率。隨著技術革新浪潮興起,一些新技術得以運用,比如可以替代傳統石磨壓制普洱茶餅的鐵制模具。
鐵餅模具
昆明作為云南的省會城市,當時聚集了大批的專業茶師和制茶先進技術。昆明茶廠作為國營企業,率先引入先進技術,進行技術革新,提高生產效率,也是理所當然的。昆明鐵餅就是其產物。
所謂昆明鐵餅,就是當時昆明茶廠利用鐵制模具壓制的圓餅茶。傳統加工圓茶的模具,原是石制的。加工時,布袋里裝上茶葉,袋口打個結,置入木模或石模壓制。袋口打的結,正好在底部留個坑。
而運用鐵制模具壓制的鐵餅,無需將蒸軟的毛茶裝入布袋,而是直接將干毛茶裝入金屬甑子,然后上蒸汽蒸軟,用金屬模具直接壓入甑子,緊結后倒出。相比傳統的泡餅壓制工藝,壓制鐵餅減少了裝布袋、入袋揉壓、拆布袋等程序,能夠有效縮短壓制時間,提高生產效率。
昆明干倉
由于蒸茶的甄子底部有蒸孔,經過機械工具重壓之后,便形成了乳釘,這也成為了鐵餅的一個特色。根據模具的不同,其背后形成的乳釘也會有不同,如昆明鐵餅典型的乳釘為直排平行的蒸汽孔形成的樣子。
作為技術革新浪潮的產物,利用鐵制模具生產的鐵餅,由于在生產環節中減少了如裝袋、揉壓、取袋等環節,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產效率,解放了勞動力。但由于機械工業壓力比傳統石質模具大,導致鐵餅難撬開,陳化慢,后來也就慢慢淡出了市場。
60年代末的昆明鐵餅
但以昆明鐵餅等為代表的鐵餅產品,是具有跨時代意義的產品。
首先,它們傳承了印級茶的傳統——包裝上還是印有不同顏色的“茶”;其次,它們又開啟了普洱茶“七子餅茶”的時代——從鐵餅過后,“云南七子餅茶”的名字正式登上云南普洱茶的包裝上,并一直沿用至今。
如今,作為傳承與開創者的鐵餅,通過時間的積淀,當年工業機械壓力下的普洱茶,陳化出了另一種獨特的魅力,又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