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和發揚紫砂藝術文化的思考(一)
發布時間:2025-03-12 點擊:14
近來,由于各家媒體的不斷宣傳,各地展覽的連續舉辦,各類賽事的相繼舉行……紫砂行業出現了空前的紅火現象。面對這種情況作為從藝幾十載的中年藝人,冷靜地思考紫砂文化幾百年的歷史,分析紫砂文化的內涵,進而在前人的基礎上走前一步,為發展紫砂事業作出自身的貢獻,應該說是不無補益。
“供春作壺未見真,大彬傳器直通身,當思蔓生銘壺居,瓦缶金玉價連成”。這四句詩大概可以窺視一條紫砂文化的歷史背景。自從文獻記載供春作樹櫻壺作為紫砂文化的起始,后明清之際的陳鳴遠,時大彬與紫砂工藝大腕,就把砂壺這一原為沏茶的最佳器具上升為集工藝、造型、與儒家中庸和諧為主導的古典哲學思想于一體的文化作品。為一般民眾所喜好,受達官貴人的青睞,被文人雅士所看中,隨著年代的推移,紫砂越來越為世人珍重,是由紫砂工藝品具有深邃的文化內涵決定的。
首先是它工藝文化內涵,紫砂壺成型的方法與其它工藝的操作方法有它的特殊性。他的泥片鑲接法和泥條摶型法只能是紫砂作品的“專利”,其它包括瓷器在內的陶瓷器具都不能運用如此手法。因此一杯黃龍山肚里的千年古土,用泥搭均勻地排拍,泥釬一革,打成2.5~3毫米薄的片子,按照藝人的需要裁切成一定尺寸的材料,經過摶拍,一只茶壺的錐形就展現在你的面前,這對于局外人來說沒什么,對于愛壺者來說卻又巧奪天工之妙。再說咀、把、鈕的定形、定位,使一件作品似乎具備了可以對話的靈性。因此,主宰紫砂藝術的是懂得紫砂文化的人,而我們紫砂工藝師是創作具有器型文化,具有精氣神的紫砂作品的“上帝”,此種文化“唯有學而不能,而無不學而能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