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文物科檢測出乾隆紫砂壺,極具收藏價值和經濟價值
發布時間:2025-03-09 點擊:16
宜興紫砂壺世人皆知,然歷經數百年流傳至今的紫砂壺就稀奇了。昆明文物科檢測出乾隆紫砂壺,極具收藏價值和經濟價值。
近日,市民吳小姐攜帶一把邵旭茂制仿古壺,來到中華疑似文物甄別保護委員會、云南科技檢測中心,借助專家和科技力量對仿古壺進行鑒定,確認該壺為清乾隆年間所制,專家評估具有較高價值。
吳小姐介紹,該壺是多年前朋友所送,權當裝飾品擺放家中。不久前,自己參觀一民間藝術博覽會,發現有一把清中期的紫砂壺與該壺很相似。經上網查詢,自己決定求助中華疑似文物甄別保護委員會、云南科技檢測中心,通過專家和科學儀器對壺一探究竟。
中心主任呂志堅上手觀察,初步認為是一把仿古壺,雖然仿古但也是老壺,應為清早、中期的產品。后經edx3600lx熒光能譜儀對壺蓋、壺身作雙重檢測,電腦數據庫顯示結果:“送檢樣品所含元素成分含量與18世紀早、中期宜興紫砂數據符合較好”。
該壺高7厘米,底部有“邵旭茂制”篆書方印,壺身有刻字裝飾。此壺古樸大方,泥質精細,色澤滋潤,刀工蒼勁有力,線條飽滿,雍容大度,極富氣勢,絕無臃腫之病。做工頗精,鈕座、蓋沿、壺頸等細處線面修飾講究。壺底圈足與壺內修刮工藝俱佳,蓋內處理尤見平整利落,內外氣孔端正。調泥精煉,窯火適宜,漿面寶光隱現,為同時期精品。
呂志堅介紹,邵旭茂為宜興上袁村人,生活于清康熙至雍正年間,是紫砂壺藝人、陶瓷藝人。《陽羨砂壺圖考》對他有描述:制壺似陳用卿,造工精細,質堅如玉。傳器紫砂大壺底有二印,上“荊溪”篆書橢圓印,下“邵旭茂制”篆書方印,精湛絕倫。紫砂壺,又名宜興紫砂壺。從明武宗正德年間起開始制成壺,500年間不斷有精品傳世。據說紫砂壺創始人是明朝的供春。
明、清兩代紫砂壺的生產是家庭式的作坊制,器物側重反映出藝人的個人風格:或規矩嚴謹,或粗放豪邁,或素面素心,或裝飾華麗。“自古茗壺似名人”,即指壺的風格與古代文人雅士一樣,各有千秋絕不雷同。清中期,壺藝的技法、形式趨向華麗完美,正因其所蘊含的獨特性和歷史性,這把紫砂仿古壺才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及經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