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宮廷普洱茶膏了解多少?
發布時間:2025-03-08 點擊:19
宮廷普洱茶膏指的是清朝宮廷御制的普洱茶膏,工藝上是借鑒宋朝的(高溫壓榨),但是卻是在常溫下進行的(常溫壓榨),低溫萃取更能保持普洱茶本身酶的活性,而且茶膏的安全程度更高,營養物質保留的也更充分,所以宮廷普洱茶膏品質很好,而且可以像普洱茶一樣可以長期保存。
茶膏制作始于唐代,據吳任臣《十國春秋》所記,早在南唐閩康宗通文二年(公元937年),就有貢品茶膏生產,即“貢建州茶膏,制以異味,膠以金縷,名曰耐重兒,凡八枚”。我們現在所說的宮廷普洱茶膏,主要意義上是指清朝宮廷普洱茶膏。
清朝宮廷普洱茶膏的制作工藝編輯
清宮御茶房的制茶工匠們在考查大鍋熬制茶膏的過程中發現,這種高溫提取的方式對茶葉所含的諸多有效成份破壞嚴重,使其后續陳化產生障礙。他們借鑒宋代制作茶膏的工藝,又吸收了中國傳統釀酒工藝的精華,形成一套工藝考究、工序繁雜又十分合理的制膏方法。大體歸納,有如下幾個環節:
1、輕蒸、解塊、淋洗。將云南上貢來的頂級團茶和餅茶進行蒸
濕,然后解塊,再進行淋洗,去除茶葉表面的灰塵及雜物;
2、采用傳統釀酒工藝中的厭氧發酵方法,對茶葉進行發酵,促
使茶葉內含物質的轉化與分解;
3、小榨去水、大榨出膏。采用壓榨技術,先將水份擠出不用,然后再全力將茶葉內存的茶汁壓出,并反復壓榨,收汁;
4、將壓榨出的茶汁放在開口的容器內,使其自然沉淀,并分層
析出,其分層不同,品級也不同;
5、收膏、壓模。將分層析出的茶汁經低溫干燥,獲得稠密度高的軟膏,再入模干燥后成形,但絕大部分是收成自然的散塊,放入高檔瓷瓶中。
宮廷普洱茶膏理解上的一些誤區
當下,一提到宮廷普洱茶膏,很多人都把它和傳統大鍋熬制的茶膏聯系起來,其實這是不正確的。
大鍋熬制的茶膏,在反復高溫熬制中,其諸多的生物酶消失,使茶膏后續的轉化缺乏“動能”,只能向霉變轉化,不可能長期存放;二是茶葉在高溫的狀態下,大量營養物質會隨水蒸氣一并揮發,必然造成產品的某種缺失。
而宮廷普洱茶膏采用的則是“小榨去水、大榨出膏”、低溫干燥的工藝,二者根本就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制作方法,由于宮廷普洱茶膏的這種特殊的制作工藝,使得它的品質要遠遠優于大鍋熬制的茶膏,也使得它可以長久的保存。故宮博物院里面至今還保留著清光緒年間的普洱茶膏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