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在中國和印度的發展
發布時間:2025-03-04 點擊:14
在19世紀初期,茶葉是重要的物資。除了中國,英國人還能從哪兒得到茶葉?英國本土無法種植茶樹,他們只能把茶樹移植到其殖民地。所以,在印度開辟茶園,就被英國人普遍理解為一種愛國行動,就像他們倡導飲茶是對王室效忠那樣。
英國與中國的貿易交鋒,因為茶葉而處于被動狀態,不得不從印度輸出鴉片來扭轉形勢。1830年代,中國“以茶制夷”的想法觸動了許多英國人,他們害怕在茶葉問題上受制于中國。同時中國禁煙的呼聲又讓他們心有余悸,萬一中國學習日本,也來個全盤閉關鎖國,那么,英國人從哪兒得到茶葉?
1792年,英國政府派馬嘎爾尼出使中國。他特意帶來了幾位科學家,從江西帶走了一些茶樹,后來送給了植物學家約瑟夫·班克斯。馬嘎爾尼來華的時候,東印度公司的人囑咐他,一定要多注意茶葉,它的價值很大,如果能在印度移植,就再好不過。馬嘎爾尼回答說,如果茶能長在我們的領土上,那我們就不必仰給中國。
班克斯也到過中國,對茶樹的生長環境方面的知識了解得很透徹。還在1778年,他就認為在印度北部可以種植紅茶——這個時候,英國人以為紅茶產自一種茶樹,綠茶產自另一種茶樹。這些茶樹被放到了加爾各答的植物園栽培,長勢都不錯。但那時東印度公司對在印度大面積推廣茶樹并不熱心:一方面,東印度公司壟斷著中國茶對英貿易,沒有尋找替代品的動力;另一方面,他們對在印度種茶缺乏應有的信心,畢竟中國茶的影響太深,消費者早已經形成了飲中國茶的理念。
1834年,東印度公司的對華貿易壟斷權被取消后,英國成立了專門的茶葉委員會,主要負責調查引進中國茶樹和茶種的可能性,并開展實驗性種植和引進中國工人。但要引進中國茶樹、茶種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沒有中國的官方許可,這些植物只能靠偷運引進。茶工也不容易招募,熟練的茶工在中國生活得也很不錯,更何況中國政府根本不允許這些制茶秘密外泄。荷蘭人曾經嘗試招募的中國茶工,12個人先后都被謀殺了。即便是成功到達印度,那些茶工的家人也會被中國政府追究連帶責任。
根據烏克斯在《茶葉全書》里的梳理,在這關鍵時刻,英國人宣布了在印度發現本土茶樹的消息,莫克塞姆在《茶:嗜好、開拓與帝國》里也將其當做轉折點。事實上,西方著作中有關印度人吃茶的記錄一直沒有中斷過。最早記錄印度人喝茶的,是荷蘭人范·林索登1598年寫的《旅行日記》。然而他的身份卻不是什么作家、冒險家,而是一個葡萄牙主教的仆人。他以傳教士的身份在印度生活了7年,所見的印度吃茶方式很特別:拌著大蒜和油,當做蔬菜一起食用。印度人也會把茶放入湯中煮食。1815年,英軍駐印上校萊特重申了這一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