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洱的邊緣行走(36):拉祜族習俗及罐罐茶
發(fā)布時間:2025-03-02 點擊:20
文/俗部
在瀾滄江兩岸,生活著一個不太為內地人所知的民族:拉祜族。拉祜的拉,是老虎的意思;拉祜的祜,則是烤肉的意思,連結起來,拉祜族,就是獵虎的民族。
拉祜族在族源上與彝族、納西族、僾尼族、白族、基諾族等一致,都是古羌人的后裔,原居住地在甘肅東部與青海一帶,經(jīng)過世世代代漫長的遷徙,來到云南。
據(jù)古史資料所記,戰(zhàn)國時的拉祜族先民,男女都梳著兩條小辯。推究這條資料,與羌字聯(lián)系起來考察,很有意思。古羌人的羌,許慎《說文》的解釋是:“羌,西戎牧羊人也,從人從羊。”即,將羌字作形聲字理解,是以生存方式來說羌人,牧羊人。其實,羌字在甲骨文中就出現(xiàn)了,我總覺得是個象形字。羌字上面那兩筆,應當就是兩條豎著的小辯,下面是頭和身體。因此,甲骨文刻畫的,應當是羌人的形象,而梳兩條小辯這一形象,恰好與古史資料所記一致。可能我的理解有誤,但說拉祜族是羌人的后裔,應當是沒問題的。
不過,漢代所記拉祜族扎兩條辯子的習慣,不知何時變成了剃光頭。男子都剃光頭,姑娘們不剃,但出嫁后也剃。只是,他們都會在頭頂留下一束,那是靈魂所系,稱作“魂毛”。想想,這種發(fā)型其實很“酷”的,象西方的“朋克”。當然,今天這種風習也基本變了,小伙子都留頭發(fā),姑娘們都梳長辮,盤在頭頂,只在拉祜族老爺子老太太頭上,還能看到一點酷酷的痕跡。
拉祜人種水稻、旱稻、玉米,也會種茶,如著名的賀開,實為賀開村委會,有五個寨子,其中三個就是拉祜族,另兩個是僾尼族,都種茶。而且,拉祜族在此地種茶的歷史好像要更早一些,因為他們的樹大。其實,拉祜與僾尼,是族源相同的兄弟。
更偏遠一些的拉祜族寨子的老人,還保留著傳統(tǒng)的飲茶習俗:喝罐罐茶。
師弟和我每年都會去瀾滄江西岸的一個山寨,看望幾位拉祜族的老人,老人也將師弟當自己的晚輩一樣看待。晚飯后,幾個人便圍坐在火塘邊,用大瓦罐燒上水,另拿一小瓦罐,抓些老葉子進去,在火塘邊慢慢烤,邊烤邊晃動,邊烤邊晃動。一會兒,一股淡淡的、極好聞的烤茶特有的焦香漫了出來,飄蕩在空氣之中。然后,將大瓦罐的開水注進小罐,片刻,就可倒出來喝了。
那茶,真香啊!
而更好的,則是那種感覺:火塘里,火苗一閃一閃的,瓦罐的水滋滋的冒著熱氣;屋外,昆蟲唧呤呤呤的鳴唱和著山林的氣息一起流淌進來,與屋內的茶香混在一起;身邊,是善良質樸、微笑多于語言的山民。。。。。那真是一種說不出的味道。
在這種場景下,一向清高的師弟會很緊張,甚至輕微的哆嗦。他誠惶誠恐的一次次接過老大爺遞過來的茶,輕輕地嗅,慢慢的品,如癡如呆,象丟了魂似的。
老大爺遞給他的,是一碗碗用古法沖泡的茶,老大爺遞給他的,也是一頁頁泛黃的、關于茶的歷史。師弟的魂,被歷史給勾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