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茶,你生命中的詩與遠方
發布時間:2025-02-18 點擊:18
我對于菊花的偏愛,源自詩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曾一度固執地認為,人生最美好的境界,不是花前月下,而是遠離喧囂,修籬種菊。當夕陽從山頭隱身,七彩云朵從四面山后盡興涌起,像一朵朵盛開的菊花,而我竟分不清哪一朵是我親手所種。如果有人問我,修水縣的特色是什么,我會毫不遲疑亮出“菊花茶”這張漂亮的名片。
在我國淵遠流長的飲食文化中,菊花具有濃墨重彩的一筆,據書上記載,早在戰國時期就有人食用新鮮的菊花。菊花藥食兼優,有一定的觀賞價值和良好的保健功效。味甘、性微寒,具有散風熱、平肝明目之功效。菊花茶比其他飲品更具親和力,老少皆宜飲用。不分人群,不論職級,任何場所人人皆可小飲、暢飲亦或豪飲。
味甘、性微寒,具有散風熱、平肝明目之功效
修水農家喜栽菊,舍籬之下,田埂之沿,一排連著一排,見空便栽。菊花苗像
清瘦的書生,擎著一把乳白色的油紙傘,但一點也不嬌氣,不僅適應環境能力強,根系發達,生長力旺盛,而且耐嚴寒、耐霜凍,無需精心照料施肥培土,汲山水之靈氣,蘊天地之精華。采摘源自布衣之手,從未浸染塵世的糟粕,無纖無塵,為無污染綠色食品。
金秋的陽光柔情萬千,卻又纏綿悱惻,當最后一顆飽滿的谷穗被那只棕頭短嘴的麻雀竊走,田野變得空曠而單薄,秋風簇擁在稻草人的耳畔,輕聲耳語。
她從歲月深處緩緩走來
菊花來了,邁著輕盈的步伐,沐浴著甜淡的清香,從歲月深處緩緩走來,從陶淵明的詩歌中含蓄而優雅地走來,她端莊秀麗,淡雅脫俗,不事張揚。時而婷婷玉立,時而輕擺羅裙。黃燦燦似金、白花花如雪,還有似少女臉頰緋紅的云霞。巧婦們如焚香般凈手,把采回的菊花一朵一朵去掉花蒂,洗凈晾干,用食鹽腌制在精美的青花瓷壇里。這樣一道簡單的工序,使得菊花既殺青又保鮮。待一月有余,菊花的苦味祛除,便可拿來泡茶。此時,在水晶般玲瓏剔透的玻璃杯內加入一小撮菊花、茶葉,適量炒熟的芝麻、花生、黃豆,還有花椒、蘿卜丁、橘皮、生姜等,斟滿八分杯的白開水,一杯色、香、味俱佳的“什錦菊花茶”泡制完成,上不見水,下不見底。茶杯里的佐料在水里浮沉,菊花瓣在水里舒展身姿,漸至豐韻,如浴水女子,風姿流瀉,盈盈動人。
遇見最純粹的自己
一杯白開水,賦予了菊花第二次綻放生命的活力,這是菊花一生中最絢麗的時光,開得恬靜、飽滿、周身通透,不留余地,只見一個全新的生命在水中律動,在歡歌,在詮釋生命的意義。茶杯里水汽繚繞,茶杯外馨香氤氳。
此時,有陽光從木質的陽臺上灑下來,你坐得有點累了,從木質的椅子上緩緩起身意欲離開,而以香入茶,把你引入了一個身心清明的氛圍中,欲罷不能。于是,你吃茶、賞花、聽琴、聞香,循環往復,你進入了一個奇妙的三維空間,身心舒適,妙不可言。那些疲于應付的世俗關系以及生活中光怪陸離的幻影紛紛撤離,你遇見最純粹的自己。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茍且,還有茶和遠方
多年以后,無論是高朋滿座,美酒滿杯觥籌交錯間;還是炎炎夏日獨自遠行口干舌燥后;抑或夜寒衾冷映雪讀書時,你都會深深懷念修水菊花茶,懷念那種清香馥郁蕩氣回腸的韻味。
如果說,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那么,我相信,你一定會跋山涉水不遠千里前往修水。
修水縣,一個贛西北邊陲小城,風光旖旎,景色秀麗,素有“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的美譽。這里不僅是紅色革命根據地,也是綠色家園,“雙井茶”早在宋代久負盛名,“寧紅”茶名揚四海,1891年俄國太子贈送匾牌“茶蓋中華,價高天下”,修水菊花茶,這種鮮明的地方特色亦如璀璨的明珠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使你更加深刻了解修水民俗風情的魅力以及它背后的文化底蘊,它不是一杯單純的菊花茶,它更傳承了一種經久不衰的飲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