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膏的多次“失蹤”
發(fā)布時間:2025-02-12 點擊:20
普洱茶膏的多次“失蹤”!普洱茶膏在現(xiàn)代屬于炙手可熱的一種茶品,但是普洱茶膏一路走來的歷史中,曾經(jīng)多次消失,大概消失的時段有以下幾種:1、普洱茶膏第一次“失蹤”于明朝
茶膏在宋朝盛行,北宋第八位皇帝宋徽宗趙佶(公元1082---1135年)時,對“珍膏油其面”則顯得更為重視,甚至把“膏”的質(zhì)量好壞做為鑒茶標(biāo)準(zhǔn)。他在其撰寫的著名的《大觀茶論》一書中,就如何從外觀鑒別餅茶時指出:“茶之范度不同,如人之有面首也。膏稀者,其膚蹙以文;膏稠者,其理斂以實”。意思是說:看茶的表面,就如看人的臉面,膏稀者,餅茶表面多皺紋;膏稠者,餅茶表面絞理不明顯,光亮凝聚,質(zhì)地堅實。顯然,膏稠者,是宋代茶中珍品。
但是,不幸的是,這種制茶工藝卻在明代嗄然而止。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下詔罷造龍團(tuán)風(fēng)餅,全部改為“散形茶”。我們姑且不對這種變革妄加評論---無論是進(jìn)步還是倒退。但有一點確是不爭的事實,那就是這種變革使延續(xù)近千年的唐宋制茶工藝就此消失,包括茶膏在內(nèi),從此不見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