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樹圓茶品鑒印象-老料新壓,甜香有度
發布時間:2025-02-02 點擊:33
未到七月先流火:
2016年上半年最后一個月,大益上市了一款哄動整個芳村的“老樹圓茶”青餅,6月16日,可以說是一餅難求。微信上那些遠離芳村的老兄們,正如猛虎臥荒丘,潛伏爪牙忍受。聽說我要去芳村,就先虎視眈眈看著我的手,估計他們有隔空取物的精深武功的話,我是嘗不到這片茶的了。
我這是千辛萬苦弄到了一餅被人老早撬了一泡的,然后就是邊泡茶邊被人接著撬,可見這茶的熱度,實在是高于廣州六月天的氣溫!
先看后聞說外觀:
這個茶的外包裝,設計比較“不大益”,弄出一篇復古風來,跟以往簡單直白的包裝比,很文藝,真的很文藝。
打開包裝,看餅面,有少量的梗,有極少量的黃葉,有肥壯的大葉,有青壯年為主的中等級葉子。茶壓得圓如皓月,緊壓度輕得恰似你的溫柔,拆開包裝,掉邊比較厲害,正如一年級小同學的牙齒,說掉就掉了。
油亮的餅面和蓬松的邊緣
這個餅,沒有灑面,也沒有包底,里外的料一樣的。
里外一口料的茶餅
看了再聞說內在:
這片文藝茶,聞著并不像今年其他青餅一樣煙味濃郁,而是煙味淡淡的,飄飄渺渺,若有若無;青味呢?肯定不會有,雖然我鼻子不比警犬靈敏,但青味真的沒有,存放了很多年的散茶被水蒸氣整形過的味道,倒是很清楚的——這個整形的過程,不用去韓國,就在勐海茶廠,壓餅。反正大益也不是第一次干這事兒了,2014年的“傳世”就這么整出來的。
干茶香氣不顯,在淡淡的蜜香里,有點恍惚的“陳”味。
喝過茶湯再總結:
試茶時間:2016年6月16日星期四,下午,和晚上。
沖泡茶具:大益蓋碗,110cc;大益公道杯;大益品茗杯
沖泡水質:礦泉水(不告訴你什么牌子,沒收他們宣傳費)
沖泡水溫:剛剛沸騰
投茶重量:8.4克
沖泡次數:一共泡了9泡。
洗茶一遍,靜置6分鐘。
開始期,第一泡:
第一泡茶湯
第一泡茶底
湯厚。茶味濃郁,入口有輕甜,粘稠度尚可。飽滿度尚可。留存度相當高。苦澀不明顯,苦化的快,澀較輕,較輕,真輕。回甘,生津較佳。
留杯香氣濃郁,不管是公道杯還是品茗杯。
觀看葉底,有少量年份很高的料;大量年份不少的料;極少量看似新的葉片,也有梗,有芽頭。光顏色就有三五種,文藝茶!
高峰期,第二、三、四、五、六泡:
第四泡茶湯
第四泡茶底
湯厚度從第四泡起逐步遞減。
湯甜,有甜香,茶味充沛,飽滿度高。
苦澀度逐漸下降,給人相當不錯的愉悅感。但有反澀現象:存留在口腔里的茶湯會隨著時間的逝去而澀感增加。
留杯香氣,由濃郁過渡到清香,保持著“有”的狀態。
回甘生津并不強烈,但持久。喉韻有,不算深沉。
這中段給人感覺就是整體適口性好,協調感好。
喝著,沒有什么“強烈的茶氣”,但有“不怎么樣的茶氣”,有打嗝現象出現。
總之就是輕松愉快,仿佛是在鄉下的小鎮里,跟對門那位剛退休的老先生在聊天,沒有壓力,也沒有太大的驚艷——因為老先生不過是在鄉下平凡而淡泊地過了60年,沒什么大風大浪,也沒什么起起伏伏,就那樣平平凡凡地過來了。
你還能企求什么呢?除了親切,就是親切。
很親切。
衰退期,第七、八、九泡:
第七泡茶湯
第七泡茶底
7泡,茶味較淡,甜香依舊,無苦,澀。
8泡,煙味褪去,湯薄。又甜又澀。
9泡,甜水了。下一泡準得出水味。
整體總結:
1、煙味貫穿始終。
2、喝下來,給人印象比較深的就是香甜,存留度不錯,很舒服。
3、喝下來,這個茶味道釋放比較平緩,大樹韻足;葉子也相當肥厚,所以命名為“老樹圓茶”,比較靠譜。
4、猜測:
伴隨著回甘生津而來的,是茶的澀。奇怪吧?不奇怪。
我有一個朋友,20多年前就開始用瀾滄江流域的料做他的茶,他的茶基本上有這種特性。
江湖傳聞之一,曰:老樹圓茶用精選的瀾滄江流域老料壓制。
是真的!
江湖傳聞之二:有九年老料。
——這個傳說,我估計是真的,是“有九年老料”,但非“純九年老料”,因為這兩泡進口,你會發現茶味中有陳又有新,不會是同年料。
但是,重點來了:絕大部分是老料,只有極少分量的、少到可以忽略的當年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