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用公道杯泡鐵觀音?
發布時間:2025-01-24 點擊:41
安溪產茶歷史已逾千年,勤勞的安溪茶農,不僅培育出中外馳名的安溪鐵觀音。積累了一套完整的種茶、制茶、審評、品飲的獨特技藝,形成了獨特的民風民俗,創造了古老絢麗的安溪茶文化。安溪鐵觀音茶藝作為工夫茶四大流派之一,更是獨具風格。
復雜些的茶具,要有茶海茶盤、有紫砂壺、公道杯、有聞香杯、品茗杯
若要簡略些,一個人喝,可以用同心杯---外杯、內膽加杯蓋的三件式泡茶用具。
茶藝師在給大家表演的時候,多用的是全套茶具。茶泡好之后,茶藝師把紫砂壺里泡好的茶倒在公道杯里,分給眾人。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鐵觀音茶藝里面的公道杯
這公道杯有玻璃制成的
也有和聞香杯、品茗杯匹配的瓷制成的。
之所以叫做公道杯,全因每個人品嘗到的茶湯都來自同一泡,同一杯,大家都是公平的,沒有濃淡冷暖的差別。
公道杯得名于一個有趣的故事。
相傳當時的浮梁縣為得皇上賞識,指令御窯廠的瓷工半年內制出一種九龍杯用來進貢皇上。瓷工們冥思苦想,集思廣益最終成功。
朱元璋得到九龍杯后,極為喜歡,便經常使用它盛酒宴請文武大臣。
在一次宴會上,洪武皇帝有意獎賞幾位心腹大臣多喝一點酒,便特意為他們把御酒添得滿滿的,而對其他一些平時喜歡直言不諱進諫忠言的大臣則將酒篩得淺淺的。
結果事與愿違,那幾位被皇上有意照顧的大臣點酒未喝,御酒全部從九龍杯的底部漏光了,而其他大臣都喝上了御酒。皇帝對此甚是不解,究其原因,方知此杯盛酒最為公道,盛酒時只能淺平,不可過滿,否則,杯中之酒便會全部漏掉,一滴不剩。
知足者水存,貪心者水盡。洪武皇帝便把九龍杯命名為公道杯。后指人們辦事必須講求公道,為人不可貪得無厭。
而現在的公道杯主要起綜合茶濃淡的作用。
而在潮汕一帶,泡茶時基本不用公道杯,這時就很考驗泡茶人的技術了,也就有了“關公巡城,韓信點兵”的技法。
關公巡城,循環斟茶,將茶杯緊靠在一起,茶壺沿著小杯打轉地注入茶水,似巡城之關羽。這個動作是巡回的,目的是要把茶水的份量和香味均勻地分配給四只杯子,是為使杯中茶湯濃淡一致。以免厚此薄彼。
韓信點兵,涓滴不遺,因為留在茶壺中的最后幾滴茶,往往是最濃的,是茶湯的最精華醇厚部分,為免各杯茶湯濃淡不一,最后要將茶壺中留下的幾滴茶湯,分別一滴一杯,滴入到每個茶杯中。
盡管這個世間,給予我們更多的是不公,但希冀公平的心卻是恒古不變的。
我們抱怨,機會總是與我們失之交臂,卻很少想一想,為什么沒有脫穎而出?
只要回過頭看一看自己,你就會汗顏,因為不公平的事件,不僅僅有外因在作祟,更多的來自內因的全線虧空。
我們找出不公平的借口,只是為了逃避與自己缺點的正面交鋒。
困境里的人比我苦,我不敢抱怨,是為惜福。
和順利的人相比,我仍不愿抱怨,是為知己不足。
公道杯里的茶湯,濃淡均勻。撫慰的是不平的人心。那茶湯含在口舌之間,浸潤肺腑心田,冷和暖卻因人而異。不是茶不同,是人心異。
要想真正喝到相同的茶味,我們要做的,不是苛求茶師的手藝,而是修正自心的分別。
當分別、比較、抱怨消除時,鐵觀音的暖、鐵觀音的香,茶的公道自在,方能人人得享,人人自足。
這樣的茶味,要時時品嘗,不能輕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