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行走的安化“黑茶史”
發布時間:2025-01-23 點擊:20
了解安化黑茶史,可以閱讀黑茶的歷史記載,可以研究流傳下來老茶,可以參觀黑茶百年木倉,然而,那些親眼見證過黑茶發展歷史的人則是更為寶貴的財富。今日,紅網時刻新聞走訪安化制茶師傅諶小豐老人,領略老人眼中的黑茶歲月。
諶小豐,晉豐厚第六代傳人,金花千兩茶、金花散茶首創者。1946年,諶小豐出生在湖南安化資江河畔的制茶世家。孩童時家里上萬平方的木樓里陰干千兩茶的場景是他腦海里不可抹去的記憶。盡管今年已70歲高齡,提起明朝中葉起始的安化黑茶發展史,諶小豐仍如數家珍。
諶小豐家里的晉豐厚茶行,創建于1810年,由山西榆次巨商常萬達家族與湖南安化黑茶世家諶氏家族聯合創辦,是當時安化唯一一家專貢皇家茶葉的茶號。晉商不在外置業,黑茶的制作全程由諶氏家族擔當,發展到諶小豐父母一代,已經有5個品牌,僅晉豐厚和興隆茂每年就能產一萬多只千兩茶。在茶行長大的諶小豐耳濡目染,制黑茶的基因從他一出生便譜寫進他的生命里。
諶小豐一生經歷了兩次大的起落。第一次“落”是在1954年,茶行被收歸國有。他寄宿到新疆的姑姑家,改行當了一名瓦匠,遠離了祖傳的制茶技術。
1978年,中國推行改革開放,諶小豐感覺到這是一個機會,于1981年返回安化老家,成立了酉州茶行,重新拾起祖傳的技藝,風風火火的做起了黑茶經營。
當時,個體戶最多不能雇傭超過8個人,而諶小豐的茶行有千人左右的工人。回憶起那段經歷,他這樣形容自己:膽子大得很,根本就不怕。在吃苦霸蠻、敢為人先的湖湘精神的鼓舞下,結合在新疆的經歷,諶小豐覺得將黑茶作為邊茶銷往新疆是可行之路。改革開放后他率先將黑茶銷往新疆。
正是如日中天,1989年,他被評為全國勞模。可隨后不久,茶行開始走下坡路,諶小豐遭遇人生滑鐵盧——他遭遇第二次“落”。當時,受到茶市場競爭等復雜因素的影響,茶行資金鏈斷裂。
回憶起這段經歷,諶小豐說,很榮幸自己見證了歷史,曾經經歷了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的交替期,是新舊體制的見證者。
諶小豐的小女兒諶超美形容自己父親的這段經歷時說:他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也是第一個被螃蟹夾的人。那段時間,諶小豐做過以物易物的生意,把黑茶送到邊疆去,從邊疆換回特產來。之后為了養家,他更是從事過服裝、冶金、礬礦等非黑茶領域的生意。
2003年前后,茶市場開始走俏,同時黑茶市場因為人們對黑茶功效的新認知而有了新的拓展,諶小豐也再次返回自己所喜愛的本行——黑茶生意。回歸后不久,他提出了三個理論。一是原本不可發花的散茶、千兩茶也可發花;二是綠茶可以不經過黑毛茶的工序直接做成黑茶;三是黑茶的制作期可以不再局限于7、8、9三個月,全年12個月均可制作。諶小豐認為,隨著現代科技手段的創新,黑茶制作可以逐漸擺脫以往靠天吃飯的局面。
如今,已到古稀之年的諶小豐也沒有閑下來,看新聞關注國家政策,動手做黑茶實驗,打電話給茶商詢問自家黑茶情況,教年輕一代做茶成為他每天的工作。期間,不少人會慕名前來學習黑茶,諶小豐都不吝賜教。諶小豐說,目前國家正在推行“一帶一路”,對茶葉方面有政策優惠,安化黑茶有大作為。未來,他還將見證安化黑茶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