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茶出川 創新轉型決定產業成敗
發布時間:2025-01-22 點擊:37
據古書記載,茶葉起源于巴蜀,早在唐代時期興起,并在宋朝達到鼎盛時期,茶園種植面積迅速擴大,一時間,茶葉成為中國與西方各國交流的重要載體和出口創收的主要經濟體之一,直至今天。
上世紀80年代起,四川茶葉產量迅速猛增,茶產業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長態勢,茶葉產銷量開始不斷擴大,但是,在計劃經濟的大背景下,四川省作為中國的人口大省,喝茶的人也非常多,當時的茶葉基本滿足四川省內的銷售, 四川茶葉供不應求的格局導致川茶在國內茶葉市場中再度失聲。
近年來,中國茶葉品牌此起彼伏,然而川茶似乎顯得要“低調”得多。2014年四川省出臺的省政府1號文件明確提出,要打造四川千億茶產業,在國內競爭激烈的市場格局下,川茶產業要破題突圍,對目前茶葉市場的定位顯得尤為重要。
產業發展 從農產品向工藝品轉型
“今年,四川省政府出臺的一號文件,充分證明了省政府高度重視川茶產業的發展,但我感覺文件所規劃的還是將茶產業的發展當做農業發展來看待,而加工和渠道的問題依然沒有得到解決,我認為茶產業需要當做工藝品來做,而不是單純的農產品生產加工。” 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高級評茶師陳書謙這樣向記者講到。
四川茶產業的壯大最需要的就是市場,然而面對市場,目前最缺乏的是總體規劃和整體的推動。陳書謙說,如果將茶葉當做農產品來看,它的發展必定會受到制約,四川茶葉市場目前最大的優勢就是原產地和低廉的勞動成本,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今后的某一天勞動成本不再成為四川的優勢的時候,那么這一產量巨大的農產品受市場的沖擊是巨大的。
“一味的擴大茶園種植面積,這是典型的把茶產業當做農業發展來對待。”國家茶檢中心(籌)主任、四川農業大學博士生導師杜曉教授告訴記者,追求一時的效益而盲目擴張,最終只會導致規模過大產能過剩,茶葉生產本身具有特殊性,受機采技術和裝備、人工費用、采茶工緊缺等條件的約束,目前看來,四川的發展還有空間,但如果不加以合理規劃,盲目的擴大種植面積,最終會出現“賣茶難”的尷尬局面。
茶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要從傳統的資源經濟,轉向以消費者為中心的市場經濟當中。
消費市場 從奢侈品向生活必需品轉型
中國茶文化最早起源于貢茶,屬于奢侈品。
“如果茶葉能夠像其他日用品一樣,成為中國老百姓每天的生活必需品的時候,那我們產業的發展空間就不可限量了。”國家茶檢中心(籌)主任、四川農業大學博士生導師杜曉教授笑著說,從古至今,茶葉分別作為貢品、禮品來看,茶葉的飲用習慣還是小眾化的,如果這一市場格局不能打開,茶產業的發展還是很難突破。
“茶葉應該具有文化屬性和飲料屬性。”杜曉告訴記者,飲茶習慣應該在國內普及,因為這既有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根基,同時又具有飲茶止渴的功能,讓茶葉真正意義上進入到每個百姓家庭,飲茶成為每天的習慣。
近年來中國的茶葉更多的被當做是禮品來贈送,然而高檔茶和禮品茶的市場占有率是很小的,完全不能應對茶葉產量的迅速增長。
據了解,早在四千余年之前,中國首先發現并利用茶葉,早起作為藥用,隨后作為菜肴“羹飲”,逐漸演變成一種傳統飲料,飲茶習慣最早起源于中國,千余年來傳至世界各國,現如今,茶葉已經成為全世界的一種最為普及的天然飲料之一,約有160余個國家的人飲用茶葉,人均年消費量約0.5kg,許多人因常年飲茶,而形成一種愛好性或嗜好性。
公共品牌與商業品牌的平衡發展
“一位雅安人在上海做茶,生意做的很大,店門口全國各地的茶葉廣告都有,卻唯獨沒有四川茶的廣告,這位朋友告訴我,如果我打川茶的招牌,別人不會進來,相反,我只有把客人吸引進來了之后,再向他推薦我們的川茶。”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高級評茶師陳書謙向記者講到自己的親身經歷。
陳書謙認為,在接下來的很長一個時期,茶產業的發展主要還是要依附公共品牌,而這也正好是四川茶產業目前最迫切需要做的。川茶產業需要先策劃再規劃,需要對四川茶產業的市場和渠道拓展進行深入分析和策劃。其次是對區域公共品牌進行合理規劃,要充分以企業為主體,通過政府的推動,在每個區域內培育一兩家真正意義上的龍頭企業,從而帶動區域產業的發展。
“對于品牌的建設,要分政府建設的公共品牌和企業建設的商業品牌。”四川農業大學博士生導師杜曉在接受采訪時說,川茶產業的發展,眼下對于公共品牌的管理尤為重要,總體形象一定要一致。對于產業的發展和帶動,公共品牌的建設比商業品牌的建立更為迫切,二者需要平衡發展,才能對川茶產業的破題突圍提供最堅實的動力。來源: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