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普/柑普/陳皮普洱有渥堆味,魚腥味,是沖泡方法不對嗎?
發布時間:2025-01-04 點擊:51
問:熟普洱沖泡后總有渥堆味兒,魚腥味兒,是我的沖泡方法不對嗎?求大神指教,在家沖泡的總是不好喝。?
真的是單大寶答:1、桔普/柑普/陳皮普洱,在坊間存在多年,但去年成為市場追捧的新熱點,大量商家爭相切入此類產品,一時間頗為熱鬧。
2、但是“桔普/柑普/陳皮普洱”實際上是一個無法自洽的糾結存在。
普洱茶(熟散)經蒸汽蒸軟后填入挖洞去果肉的柑橘皮(有用新會的,也有用云南本土的,各有各說法),然后經干燥即成成品。問題也就出在干燥環節上。
熟散裝填后,因柑皮的致密度問題,導致茶品干燥速度緩慢,若放任自流則會引發各種問題(茶品或柑橘皮劣變甚至發霉),因此陰干/曬干/低溫烘干基本無法適用于此類茶品的干燥,廠家多采用高溫烘干的干燥方式以確保干燥速度。由此會產生以下兩個問題:
①茶品經過高溫烘干,活性受損,且無法避免的會在品飲時帶來諸如鎖喉、上頭、口干等負面口感、體感,同時茶品未來的轉化預期也會一片灰暗。
②從橘皮到陳皮,自有其傳統制法。高溫干燥同樣不是陳皮的傳統干燥方式,過高的干燥溫度(或是由干燥溫度、時間、總輸入熱量等形成的復雜體系)會導致陳皮應有的藥性損失。
3、“桔普/柑普/陳皮普洱”先天的缺陷使得其只能使用高溫烘干(也有廠家宣稱其使用低溫烘干、曬干、陰干等桔普干燥黑科技,對此我寧可相信新聞聯播),而高溫烘干又會導致茶品與陳皮品質的同時降低,因此這是一種先天不足、無法自洽卻又在市場推動下成為熱點——反正茶業從來不缺此類概念,從早年的青山綠水、人參烏龍到后來的昆侖雪菊、傳銷黑茶等等莫不如是,也不差這一個。
4、回到題中這款茶,猜測可能有以下幾種可能:
①原料先天品質問題,這個無藥醫。
②茶品在倉儲過程中受潮,微生物繼續活動產生渥堆味(熟散在溫濕度過高的環境下的必然結果。若是陳皮普洱,因為水分易進難出,會更容易發生此類劣變),需結合茶品倉儲環境(流通環節和買家存茶環境)判斷。
5、關于沖泡手法
通過調整沖泡手法,確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茶品的雜異味,不過多指茶品制成后在倉儲階段少量吸收的外界異味,若是渥堆味這類茶品自身的“本味”,基本無解。
6、關于“桔普/柑普/陳皮普洱”,實際上現在流通的主流形式因上述的原因基本不可能有適飲度好的產品出現。在沖泡環節因為熟散茶和陳皮析出物的析出速度不同,很難找到一個恰當的沖泡比例,兩者也很難做到同步沖泡到盡。
若是對陳皮和普洱的結合實在難以忘懷,建議分別購買優質的陳皮和普洱(散茶和緊壓茶不拘),在煮水器中加入陳皮烹煮,通過投放量和加熱時間調節陳皮濃度,以此水沖泡茶品,將陳皮和茶品物質的析出分成兩個環節,可以自由的加以控制,或許是更為適合的“陳皮普洱”飲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