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玉露知名品牌哪個好
發布時間:2024-12-30 點擊:35
恩施玉露,發源于現恩施市芭蕉鄉一帶,是我國目前保存下來的唯一一種以蒸汽殺青的針形綠茶,該制作工藝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入選中國十大名茶,是一種品牌非常多的茶葉,相關的介紹如下!
恩施玉露知名品牌哪個好
1、親稀源
親稀源是恩施親稀源硒茶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旗下的品牌,是一家集茶葉種植、生產、加工、銷售一體的公司,總部位于湖北省恩施市白楊坪鎮洞下槽村。
2、極葉
極葉是恩施極葉茶業有限責任公司旗下的品牌,極葉野茶園坐落于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忠路鎮胡家塘村這片古老的野茶林,據科學考證,茶樹齡從100年~600年不等,這些古茶樹嫩芽不僅香氣濃郁,曬含量高,更有一種古色古香的韻味。
3、峽谷沙龍
峽谷沙龍是恩施晨光生態農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品牌,有恩施玉露第十一代制作技藝傳承人蔡運松加盟。蔡運松曾與恩施玉露第十代制作技藝傳承人楊勝偉教授采恩施大峽谷高山沙龍村茶樹鮮葉,研制出“沙龍”茶,風靡茶界。
4、立早
立早是恩施市凱迪克富硒茶業有限公司旗下的品牌,其擁有自己的“恩施玉露制作技藝傳承人”師傅團隊,傳承唐朝古法蒸青制茶工藝,所制出的茶葉更香、更耐泡、口感更純粹,并榮錄cctv紀錄片《茶,一片葉子的故事》,深受茶友們喜愛。
恩施玉露的產地
恩施玉露產于世界硒都——湖北恩施,其制作工藝及所用工具相當古老,與陸羽《茶經》所載十分相似。日本仿效我國的制茶方法中,至今仍在仿效恩施玉露茶的蒸青方法。
恩施位于湖北省的西南端,全稱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中國最年輕的自治州。這里生活著土家族、苗族、漢族、侗族等27個民族。崇山峻嶺包圍著恩施美麗的自然景色和獨特的民俗風情。
湖北省恩施市東郊,巍峨奇特的五座山峰駢聯,倚江崛起,它就是恩施玉露的主要產地五峰山。這里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朝夕云霧繚繞,山下為滔滔清江環抱;山坡緩園,峪地平闊,砂質壤土,深厚肥沃,良好的生態環境,不但促進了茶樹健壯生長,而且茶樹代謝旺盛,內含葉綠素、蛋白質、氨基酸和芳香物質特別豐富,是制作色、香、味、形俱佳的玉露茶的上好原料。
恩施玉露的制作工藝
1、采摘
鮮葉采摘老嫩一致,大小勻齊,節短葉密,芽長葉狹小,葉色濃綠的1芽1葉或1芽2葉初展,而且在晴天上午采摘。
2、蒸青
采用特制蒸青灶蒸青。蒸青灶上架普通飯鍋,鍋上置木制蒸青箱,箱內裝可抽插活動的蒸青屜。蒸青時,待鍋內水充分沸騰,迅速將鮮葉均勻薄攤在屜中,以葉片互不重疊為宜,每平方米約攤鮮葉0.2千克至0.25千克。蒸青時間約40秒至50秒,蒸青適度的葉子呈灰綠色,手捏子柔軟如棉,葉面光滑并發出清香。也可采用蒸汽殺青機或汽熱殺青機蒸青。
3、扇涼
將蒸青葉迅速扇涼,迅速降低葉溫,散發水分以免余熱和水汽積聚悶黃茶葉。如采用蒸汽殺青機或汽熱殺青機蒸青,則省去該流程。
4、鏟頭毛火
將蒸青葉2千克至3千克投放在溫度100℃至140℃左右的焙爐盤上,雙手迅速捧葉高拋抖散,使水分蒸發。翻抖動作要勤,并隨時將爐盤上散葉收攏,使之受熱均勻,失水一致。一般拋炒至葉色暗綠,嫩梗主脈出現“雞皮皺紋”,手捏茶坯,既不粘手,又不成團為適度。全程需要時間12分鐘至15分鐘。如采用蒸汽殺青機或汽熱殺青機蒸青則省去該流程。
5、揉捻
在焙爐上進行,一為回轉揉。兩手握住適量茶葉,在焙爐盤上,如滾球一樣從左向右或從右向左始終朝一個方向周而復始地滾團揉。二為對揉。2人或4人甚至6人對站在焙爐兩邊,雙手推揉茶團。相對站立操作應協調動作,如推石磨一樣,你往我返配合推揉,使茶團成一圓柱狀,在爐盤上滾轉。回轉揉和對揉交替操作。其間夾以鏟法、解散團塊。或用揉捻機進行,揉捻后成條率達85%以上。
6、鏟二毛火
繼續蒸發水分、卷緊條索,初步整理形狀。在100℃至110℃的焙爐盤上投放約3千克至5千克揉捻葉,兩人對站焙爐兩邊,兩手心相對,如捧球一樣,2人動作協調一致,左右來回揉茶,使茶坯成團隨手如滾球般翻動。動手由慢至快,并隨時將散落在爐盤邊的零星茶葉收攏,使其受熱受力均勻。經8分鐘至10分鐘后,以手捏成團,柔軟而稍有刺手感為適度,即下葉攤放10分鐘左右。或采用名茶加工機械進行理條。
7、整形上光
俗稱搓條,是形成恩施玉露茶形似松針、油潤、翠綠的關鍵工序,全過程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懸手搓條。取鏟二毛火葉0.8千克至1.0千克,放在爐溫70℃至80℃的焙爐盤上,兩手心相對,懸空捧起茶葉,右手朝前,左手向后,不斷的順著一方向搓轉茶葉。搓動幅度不可過大,直到茶條呈細條長圓形,色澤油綠,約七成干時,轉入第二階段――爐盤搓茶,即采用“摟”、“搓”、“端”、“扎”四種手法上光,直至適度。
8、提香
經過整形上光的產品,再用烘焙或紅外線提香機進行提香,至茶葉含水量5%至6%時下機攤涼。
9、揀選
提香后的產品,經冷卻后用過篩簸揚、手工揀剔、除去碎片、黃片、粗條、老梗以及其他夾雜物,然后分級包裝貯藏。
恩施玉露的歷史記載
恩施玉露曾稱“玉綠”,因其香鮮爽口,外形條索緊圓光滑,色澤蒼翠綠潤,毫白如玉,故改名“玉露”。恩施玉露是中國傳統名茶。自唐時即有“施南方茶”的記載。明代黃一正《事物紺珠》載:“茶類今茶名……崇陽茶、蒲圻茶、圻茶、荊州茶、施州茶、南木茶(出江陵)。”
《中國茶經》記載:“恩施玉露于清朝康熙年間,恩施芭蕉黃連溪有一蘭姓茶商,壘灶研制。其焙茶爐灶,與當今之玉露茶焙爐極為相似,所制茶葉,外形勻整、緊圓、挺直、色綠,毫鋒銀白如玉,曾稱‘玉綠’。后因其茶味鮮爽、毫白如玉、格外顯露的特點而改名‘玉露’。1938年,茶商楊潤之率制茶技術工人楊義茂等在五峰山,募工辟廠,從恩施縣一‘典印官’管轄手中,接管了茶園和原制茶廠房及設備,改銀針、瓜片、菊花形茶為玉露焙制。因五峰山鮮葉自然品質優良,加之制茶工藝日臻完善,其產品品質廣泛受到世人青睞”。
溫馨提示:
恩施玉露的品牌非常的多,但作為消費者來說,并不是所有的品牌都適合自己飲用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