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西藏茶產業
發布時間:2024-12-25 點擊:41
近年,在我國茶葉種植的版圖中,有一顆新星正冉冉升起,這個地方飲茶風俗興盛,歷史久遠,但茶葉種植卻是近現代才逐漸開始。今天,讓我們把目光聚集在青藏高原南麓,一起了解西藏的茶產業。01、茶葉何時入藏
茶葉傳入西藏的時間,從《西藏政教史鑒·附錄》記載來看,是貞觀15年(公元641年)藏王松贊干布到唐朝求婚,文成公主出嫁西藏,從內地帶去大批漢族的生活用品,包括醫藥、歷算書籍、糧食、蔬菜種子以及茶葉和茶種。正如《西藏政教史鑒·附錄》中記載:“……茶葉亦自文成公主入藏土也。”
02、茶葉在西藏飲食的地位
由于茶葉具有“消食、止渴、除痰、去膩、明門、消暑、益思”等特殊功效,這對于長期生活在缺氧、干燥、寒冷的高原環境下和以肉食、奶油、糌粑為主食的藏胞來說,起著“不可一日無茶”的特殊作用。正如《滴露漫錄》曾精辟論述的那樣:“以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棵之熱,非茶不解。”所以特定的歷史地理條件決定著茶葉對藏民來說,茶葉如同糧食、肉食一樣重要。
03、西藏茶葉貿易簡史
自文成公主入藏后,飲茶在西藏漸成風習,茶葉需求不斷增加,茶葉商業貿易也興盛起來。唐朝時期,藏漢的茶葉主要貿易形式為“物物交換”,藏民將牲畜、皮毛、藥材等物品運到漢藏邊界交換茶葉販運到西藏各地,茶馬貿易是其中最主要交換形式,對此,唐朝專門成立了“茶馬司”,負責與吐蕃之間的茶馬貿易。宋朝時開辟了多條通往藏區的“邊茶古道”,相繼在雅州(今四川雅安市)、黎州(四川漢源縣)、調門(四川天全縣)等地設立“茶馬互市”,從而開辟了由川西經甘孜、昌都至烏斯藏的茶道。元、明、清三朝都先后在拉薩、薩迦、日喀則、江孜、墨竹工卡、拉孜、昂仁等地設立過“茶馬司”,管理茶馬互市貿易。
民國時期,通過川藏、滇藏貿易,輸到西藏的茶葉量更大,據1941年統計,每年從康定輸到拉薩一帶的茶葉就達20多萬包;從云南輸到西藏的茶葉約2.6萬多包。這種“茶馬互市”不但成為藏漢經濟的干渠,而且促進了西藏民間貿易的發展。
04、西藏的茶葉種植歷史
關于西藏何時開始種茶,目前尚無正式史料記載。據民間傳說,早在三國時代,西藏的一些寺廟喇嘛就開始試種茶樹,但都未成功。文成公主進藏時,雖然帶了大量茶籽,在拉薩一帶試種,但因氣候原因,也未繁殖下來。
近代西藏種茶始于1956年,當時駐守在察隅縣的部隊用云南大葉種和中葉種茶籽在下察隅區日馬鄉播種,最后竟成活2000多株。這2000多株茶樹不僅生長發育良好,而且所結茶籽還繁育了后代。1964年有關部門用這些茶樹所采的芽葉制成紅茶、綠茶等7種產品,評茶專家審定,認為“嫩度良好,外形緊結肥壯,香氣純正,滋味濃”,符合優質紅綠茶品質標準,從而開創了西藏本土生產茶葉的新紀元。當年原西藏自治區工委在林芝會議上作出了《關于在西藏大力發展茶葉生產的決定》,并從1971年開始,自治區農牧廳、西藏軍區生產部先后從四川、云南、湖南、浙江等省調進茶籽10萬多公斤,分別在海拔1570~3700米的20多個縣試種,雖有一些地區因地理和氣候條件限制未試種成功,但在察隅、米林、林芝、墨脫、波密等縣逐步形成了一片世界屋脊新茶區。
05、西藏茶產業現狀
近年來,西藏高度重視發展茶產業,堅持茶產業發展思路不動搖,把茶產業作為促進林芝市經濟發展、助推脫貧攻堅的主導產業之一,在林芝市,茶葉已成為名副其實的“金葉子”,株株茶樹撐起了廣大農民增收、農村富裕、脫貧攻堅的一方天地。
茶葉種植對土壤、海拔、濕潤度都有很高的要求,而林芝市多數地區氣候濕潤,雨水充沛,享有“雪域江南”的美譽,且土壤酸堿值及所含礦物質非常適合茶葉的生長。目前,林芝市波密縣、察隅縣、墨脫縣等地均種植有茶葉,種植規模達3.12萬畝,種植面積正進一步擴大。
目前,林芝地區茶葉種植基地平均海拔大多在2200米以內,近兩年,農牧科研部門正在著手攻克此難關,如2200米以上的海拔高度試種成功,將會大大增加茶樹可種植面積,此后,西藏還將進行海拔2900米及以上海拔高度的種植嘗試。
西藏還將茶產業與高原旅游業進行有機結合,在吸引游客觀光旅游的同時,帶動周邊農牧民在家門口就業。目前,西藏特有的茶葉有藏地春茶、紅茶、黑茶、雪域秘茶等10多個系列27個品種,相關部門正積極整合西藏的茶葉企業,打造西藏茶葉品牌,幫助西藏茶產業走出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