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辨別什么樣的普洱茶可以越陳越香?
發布時間:2024-12-23 點擊:35
“取茶應取其內質豐富的多少為之根本,內質豐而茶性穩,穩者方能求得后期之陳”,選茶要選到內含物質豐富的茶才算好茶,這個是每位喝茶者都懂的道理,但選到的茶內質是否豐富就無法判斷,這是整個茶市中體現最嚴重的問題,要選樹齡較大的古樹為原料,為什么不選擇種植型的灌木茶為原料?我們就得先看兩者之間的差異:
1、樹種: 古樹茶均為喬木型,主干高大,分枝稀疏,此種茶樹采摘不方便,產量較少,一顆800年高達9米的古樹茶,一整年的產量僅有5公斤左右。 臺地茶均為灌木型,人工栽培型,植株矮而分支茂,便于管理與采摘,產量高,此者就導致了人工栽培型茶樹內質不豐第一重大因素。
2、生長環境: 喬木型古樹茶均生長與海拔較高平均低者1600以上,高者達2700米之上的古茶山之上,也有生長在原始森林之者,所生之環境風景秀麗優美極佳; 而灌木型的臺地茶則種植于茶農群居附近的茶山,海拔均在1000米左右,這樣茶農才能便于管理及采摘,此者就導致了內質不豐的第二因素。
3、根系的生長:根系是茶樹攝取土壤中內質養分的差異的關鍵。 喬木型古樹茶根系為樹干多高根即為多深,樹齡約為300年的古樹茶樹干高度約為2.5-3米之間,根系衍生至土壤之深度也為2.5-3米之處,所攝取的養分就較為充足; 灌木型臺地茶人工管理修剪,樹干高度1.5米左右,導致根系為系根生長,主根最深也只有1.5米,加上分枝繁茂,采摘過度,導致根本攝取養分供養不足,內質缺失嚴重,隨后茶農又對其施撒化肥,雖增加了養分,但破壞了茶性之本,使其苦澀滋味加重將茶性改變為濃烈刺激,失去的不僅是此茶山原有的地域性風貌特征(俗稱山頭的特點),更失去了普洱的醇和及穩定的茶性,降低了后期的陳化價值,品飲時的6項滋味欠缺較多,此種茶只能利用制茶的拼配工藝來健全茶的滋味,但無論拼配的再好只能是大眾之飲。
4、滋味的表現: 喝茶者因不能親臨茶山,更沒有看見制茶人如何選茶,所以我們把自己的經驗與品飲茶的滋味分解開來讓大家能簡單的理解后掌握方法取茶。 茶的滋味我們不講術語,就講香、甜、苦、澀、湯、韻六項。
a、香: 古樹茶體現的是濃郁持久,較佳者會體現出極為“沉穩”的香韻,且帶有特殊香型,有如眾山之巔大雪山之上的高山氣息體現為牛奶香韻,景邁山中的清雅密蘭香,易武的純正密香,廣別老寨的超強果蜜香,這些都是來自各山體現出的山頭的特點,也就是地域性風貌特征,這種特殊之香會隨之存儲的時間變得更佳濃郁舒爽,而這種特殊是由于根系衍生至土壤深層吸收到更多的礦物質的來的,各山的土壤含礦物質結構均不一樣,所以各山氣息就很大的區別,在品飲時老茶客一喝就能辯出此茶出自哪一山,這就是古樹茶的香帶來的至高品飲樂趣及境界; 而人工栽培型的茶樹吸收不到土壤中深層的養分,加上施肥的因素,香只能表現出茶的清香,如果鮮葉制作掌握不夠體現出的是青草味,這種香會隨之存儲的時間逐漸消失,轉化為陳香,但這個過程需要數年之久。
b、甜: 千萬不要把回甘當甜,甜是入口即甜的感覺,也只有內質豐富的茶才能入口就能感受得到。
c、苦、澀:兩項滋味是屬于茶的原性,表現越平和越好,簡單理解,苦澀滋味重只有兩種情況。 一是施肥后增加了茶內的茶單寧成分,導致了表現出較重的苦澀,二者為樹林較小的茶樹,也是內質不夠豐富的表現。d、湯: 古樹茶的湯表現為粘稠飽滿,湯的粘稠度是判斷茶所含果膠質多少的關鍵,也是內質表現豐富的另一關鍵。湯除了表現粘稠外還需表現出醇和順柔爽滑才稱得上好湯,當然這樣的茶是百里挑一才會有這樣一款而已。易武的古樹茶就突出的表現了細膩柔滑之感,而大雪山表現的是湯水軟而爽滑,這也是山頭獨特特點的表現, 再說說茶湯的色,古樹茶體現的是通透黃亮; 臺地茶的湯新茶都是表現為色黃綠,不透亮,甚者有渾濁之感,茶湯粘稠度幾乎感受不到。
e、韻: 韻亦稱喉韻,是在喉部的甜化開之后形成的甜生津及香韻四溢的舒爽感受,韻也是茶中的一大關鍵,如茶無底韻者當為粗者,韻一定要取舒爽度好,持久性強者才為上品;灌木型的韻是很少的,只有依靠拼配的工藝來增加。 分析完六項滋味后我們還得在判斷茶的穩定性夠不夠好,怎么判斷呢,就以六項滋味各項的持久度來判斷,各項的持久度越長,茶的穩定性就越強,穩定性強者才是收藏存儲的上上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