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茶之樂,在于自得
發布時間:2024-12-22 點擊:43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將飲茶作為日常生活中的一項必要選擇。在工作閑暇之余,擇一幽靜清雅之處,沏一壺清茶,或自斟自飲,自得其樂,或邀三五密友,閑談高論,意得清新,別有逸趣。
其實早在中國古代,品茶就已經成為了一種備受大眾喜愛的日常生活方式和習慣。茶葉的制作和飲用方式的變遷更是幾乎貫穿了整個中國歷史。
從神話時代“神農氏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而茶解之。”茶主要作為一種藥材;到周朝時作為一種食材,開始人工種植茶樹;又到秦漢時改“吃茶”為“喝茶”,并開始制作茶餅;直到唐朝時,煎茶法和茶圣陸羽的出現,使得飲茶之道逐漸開始成為一種藝術,流行于高層人士之中。
“茶興于唐,而盛于宋”。隨著經濟的高度發展和市井文化的興起,到了宋朝,茶葉已經與當時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點茶與斗茶成為時下最流行的時尚之一,并與品香、插花、掛畫同列當時文人的“四大雅事”。
到元明清三代,茶葉制作方式逐漸以炒制、散茶、沖泡為主,并改進、簡化了茶具的類別與形制。如今,我們飲用的茶類及使用的茶具便大多都是在這一時期形成并成為體系的。
古人飲茶注重六境:擇茶、選水、佳人、配具、環境和飲者的修養,其核心都在把握一個“品”字,十分強調飲茶者的意境,故有“飲茶三得”之說:得趣、得神、得味。
一曰得趣,飲茶可清心靜意,給人以滿足和享受,增添生活情趣。
宋代詞道大家李清照在《金石錄》后序中,詳細記敘了她與丈夫趙明誠品茶行令助學的趣事佳話:“余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后。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甘心老是鄉矣!故雖處憂患困窮,而志不屈。”
博書潑茶,甘心老是鄉矣!飲茶若此,可謂得其趣。
二曰得神,《神農食經》上記載:“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其意是飲茶能使人精力飽滿、興奮愉悅。
唐代詩人盧仝嗜茶成癖,他的“七碗茶詩”被人千載傳唱。 后流傳到日本,并深深影響了日本的茶道。詩曰:
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飲茶若此,可謂得其神矣!
三曰得味,宋代有一條飲茶法則,謂“新茶、甘泉、器皿干凈為一;天氣景色宜人為二;風流儒雅、心性相同者為三。”
清代著名畫家,“揚州八怪”之一的汪士慎,平生極好茶,品茶無數,對各種茶葉的形狀和味道了如指掌,閉著眼睛品茶都能說出茶葉的產地,甚至是幾時采摘的茶葉。
同時汪士慎有一個特殊癖好,煮茶的水只取三種:山泉、雪水和花須水。飲茶若此,正可謂已得其味。
當然,當下的飲茶習慣與方式,相較古代已有了很大不同。喜歡飲茶的你大可不必拘泥形式,按照自身的喜好選擇茶葉、器具、用水、環境等等,搭建屬于自己的飲茶儀式感。
在筆者看來,飲茶之樂,在于自得。
唯其自得,自可得其趣、得其神、得其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