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班章古樹茶的前世今生---信茂堂老班章
發布時間:2024-12-19 點擊:46
2000年開始,普洱茶首先在我國臺灣、香港地區和馬來西亞風靡,便迅速擴散到”珠三角“地區,云南作為普洱茶原料的原生地,受其影響,普洱茶熱便在云南欣起了一陣狂浪。
當時,普洱茶的知識尚未普及,大部分云南人以為普洱地區生產的茶就叫做普洱茶。還是臺灣的鄧時海先生寫了一本《云南普洱茶》的書,才理清了普洱茶從歷史到現在的基本脈絡。
由于普洱茶在茶葉市場上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歡迎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認可,所以,很多省份也開始生產普洱茶。
2003年,云南省人民政府正式制定出普洱茶地方標準,從而結束了生產普洱茶長期無標準可依的局面。至此,普洱茶就走上了健康發展的道路。
正當全國處于普洱茶熱的時候,現在為王的老班章古樹茶卻處于無人問津的尷尬境地。
老班章村民是這樣講述他們當年賣茶的情境。
那些年,只有布朗山鄉供銷社收購茶農的茶葉,當時是將茶葉分為三個級別收購。
一級茶的要求:新品種,芽頭要小,采摘要短(一芽二葉為最佳標準);殺青、揉捻后為緊條,而且條索要統一。
一級茶的標準都是按機制茶的樣品來制定的。說實在話,那些年的老班章吃飯都成問題,哪里還有錢去買臺機器來揉茶。
在說老班章那些古樹茶,在那個年代屬于“荒茶”,有的叫“大樹茶”,甚至有些專家把這些茶樹定為野生茶,并撰文說這些茶不適合飲用。
基于種種原因,再加上這些古樹茶產量不高,采摘困難,以及老班章的氣候、土壤等自然條件正適合茶樹的生長,從來沒有人去修枝,打杈,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讓這些茶樹真正是“野蠻生長”。
老班章村民也是在連油鹽柴米都沒有的時候,才鉆進密林,去采摘這些像大樹一樣的茶葉。
老班章古樹茶的特征就是芽頭大,嫩芽長,無論你如何采摘,都達不到當時的一級標準,再加上手工揉捻的不規則性,所以老班章茶在布朗山鄉的供銷社收購點很難評上級別。
由于當時交通不方便,從老班章村到布朗山鄉供銷社,要走八個小時的山路,每一個去賣茶的老班章人都覺得去一趟不容易,都要憋足了勁,憑自己最大的能力背茶,最狠的人背到七八十千克的重量。
然而,最可悲的是,辛辛苦苦將茶葉背到布朗鄉供銷社的收購點,運氣好一點的人,評上三級算今天的茶葉賣掉了。
當時的價格也就是幾塊錢一千克的毛茶,收入還有幾十塊錢。
運氣不好的到了那里,連級別都評不上,供銷社收茶的人堅決不收。這時,多少天的辛苦就像飄在格朗河水面上的一片枯葉,順水飄得無影無蹤,你又不能將這些茶葉再背回去,只得在布朗山鄉找個僻靜的地方趕緊倒掉,望著像垃圾樣堆在地上的茶葉,那種心中的痛楚用文字是無法形容的。
其實,當時丟棄的那些茶葉,按現在的老班章的茶價來算,也值幾十萬元人民幣,如果當時茶葉存放得當,到現在,那些茶就屬于老茶,價值那就是無可估量。所以說,有時候歷史會給現實開一個很滑稽的玩笑。
到了2002年,老班章開始轉運,一條有政府投資的扶貧公路緊貼這老班章村,和古茶園擦肩而過,這使藏在深閨無人識的老班章古樹茶第一次向世人撩開了神秘的面紗。
2003年,由于普洱茶繼續升溫,云南茶科所以每千克13元的價格收購了700千克老班章古樹茶,用作研究的原料。
老班章古樹茶第一次冠冕堂皇地走入了科學的殿堂。
茶科所對老班章古樹茶茶多酚的測試,得出一個重要的數據,那就是老班章古樹茶茶多酚含量竟然達到了4.6,這個數據也成了人們追捧老班章茶的一個理由。
2004年,一個廣東人來到老班章,當時以129元的價格,就買走了一噸曬青毛茶。
從此,老班章的茶價就像“芝麻開花--節節高”。
到了2007年的開春,茶價一步就跳到了每千克1700元。在云南普洱茶其他產區的毛料還停留在百元以下,當時1700元的茶價真實有點嚇人,老班章人也像茶價一樣,只愿走高,不愿走低,所以,只有少數村民賣出一部分,大部分人的茶都堆在家里。
到了第二年春天,也就是2008年,普洱茶出現了第一次崩盤,老班章村民家里的茶越來越多,老班章人開始恐慌了。